索引号 | dk_mw/2021-13436 | 效力属性 | |
发布机构 | 民委 | 文 号 | |
成文日期 | 2021-01-06 | 发布日期 | 2021-01-06 |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历史。中国众多的民族,起于多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汇聚成为统稳固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绢马互市、茶马互市和西汉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五个认同”:1.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必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一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是凝聚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的旗帜。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二是深刻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的稳固统一。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强化国民意识,胸怀爱国主义。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2.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一是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经5000多年风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56个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二是深刻理解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战略性基础任务,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积极培育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真正做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切实变成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3.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一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56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汇集。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还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深刻理解文化认同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关键。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针对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习近平同志说:“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
4.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必须树立正确的政党观。一是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认同。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5000多年沧桑岁月,把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就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他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二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新的复杂局面,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其真理性和科学性受到了多个话语体系并存的挑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提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认识,要把中央对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变为各级领导的认识,再把各级领导的认识变为干部的认识,只有不同层次的干部的认识都提高了,才能把群众性的理论学习深入持久开展起来。”三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都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他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5.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必须树立正确的制度观。一是深刻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二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三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独特创造。习近平同志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