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lhq_tjj/2023-06419 | 效力属性 | |
发布机构 | 统计局 | 文 号 | |
成文日期 | 2023-10-11 | 发布日期 | 2023-10-11 |
2022年,临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粮食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出台多项粮食稳产增产政策措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一、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一)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加。2022年,临河区粮食播种面积105.5万亩,增长0.9%。在政策导向作用下,粮食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总体呈现出“谷物持平略减、豆类和薯类播种面积大幅增加”的特点。在三大类粮食作物中,谷物面积103.4万亩,比上年下降0.9%;豆类播种面积2.1万亩,增长7.6倍;薯类播种面积增长2.5倍。
(二)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从2012年起,临河区粮食产量连续十一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实现“十一连丰”。2022年,临河区粮食总产量67.2万吨,比上年增加3.2万吨,增长5.1%。从作物类别看,谷物产量66.96万吨,增长4.8%;豆类产量0.23万吨,增长4.6倍;薯类产量比上年增长2.6倍。其中玉米产量大幅增加,达61.5万吨,增长12.8%,占粮食产量的91.5%,是带动粮食增产的主要作物。
(三)粮食单产水平稳中有升。十一年来,随着粮食种植结构不断调优,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临河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637.2公斤/亩,比上年增长4.2%,比2012年的591.9公斤/亩提高45.3公斤/亩。
(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临河区人均粮食1141.6公斤,比上年增加55公斤,进一步保障了粮食安全底线。
二、粮食增产面临的挑战
(一)粮食生产方式还相对粗放。2022年临河区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91.5%,这种粮食生产结构短时间内难以优化。粮食生产中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低,农业用水效率不高问题长期存在。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为主,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效益不高,田间管理手段落后。农业现代要素不够集聚,大部分领域加工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小、档次低,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有限、辐射效应不高。农业科研机构平台未发挥合力,人才优势尚未发挥,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落地仍然不足。
(二)复合种植技术困难,继续推广难度增大。临河区2022年在共计推广种植了2.3万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尽可能保障玉米收成的基础上多收一茬大豆。但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由于是第一年种植,复合种植单产要同清种相比更低一些,整体农作物收成未显示出太大的优势。此外,种植技术也有诸多需要攻破或者解决的难题,一是机械方面,原有机械大豆则会丢失大半或者人工收割;二是农药、除草剂相互影响,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种植户产能和成本都受到影响;三是种植成本增加较多,一些农户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相较于清种更多,继续种植意愿不强。种植模式继续推广难度增大。
三、多措并举提升粮食产能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生产布局,继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根据临河区市耕地分布、气候区域、生态承载力、资源禀赋特点,以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精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性服务组织,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培育好“土地托管”“规模经营”“产销一体”等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尽量把深加工产业链留在当地,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积极打造以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二)提供优质专业化服务,加强培训指导。进一步发挥政府社会服务职能,气象部门积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政策保障方式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研判能力,及时发布预警预案;应急部门做好抗灾应急保障;农业部门要快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和水肥一体化水平。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专业化技术指导,推广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积极探索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率和生产效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三)加快解决复合种植技术难题。对于2022年开展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业技术部门要深入研判种植成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判断推广规模和方式,科学有效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方针政策。要加快解决今年复合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鼓励当地农机公司引进、改造或者设计复合种植设备器械。要加快解决喷洒农药、除草剂互相影响的问题,并针对技术难点痛点进行重点攻关。此外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政策宣传,保障复合种植补贴及时到位到账,积极鼓励更多的农户参与复合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