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wltzq_dlsz/2023-00062 | 效力属性 | |
发布机构 | 德岭山镇 | 文 号 | |
成文日期 | 2023-01-28 | 发布日期 | 2023-01-30 |
委托单位: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北京华夏健业生态农业研究院
目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
1.1规划背景
1.2规划范围
1.3规划期限
1.4规划依据
1.国家层面
2.自治区层面
3.地方层面
第二章 现状分析
2.1德岭山镇基本概况
2.1.1区位分析
2.1.2自然条件分析
2.1.3人口经济社会状况
2.1.4文化旅游状况
2.2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2.2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2.3经济林果与中草药种植现状及分析
2.2.4农产品加工业
2.2.5农产品流通业
2.2.6设施农业
2.2.7休闲农业
2.2.8重点农牧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
2.3支撑体系分析
2.3.1“十三五”农牧业发展总结分析
2.3.2德岭山镇现代农牧业支撑体系
2.4发展条件分析
2.4.1优势
2.4.2劣势
2.4.3机遇
2.4.4挑战
第三章 发展战略
3.1指导思想
3.1.1指导思想
3.1.2基本原则
3.2发展定位
3. 2.1战略定位
3.2.2产业定位
3. 2.3功能定位
3.3发展目标
3.3.1战略目标
3.3.2发展指标
3.4产业发展方向
1.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2.生态循环农牧业
3.全产业链构建
4.地域特色突出
5. 多主体利益联结
第四章 空间布局
三带四核七区多点
4.1三带
4.1.1生态涵养与草原畜牧业绿色生产带
4.1.2设施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带
4.1.3南部集约化生产带
4.2四核
4.2.1苏独仑联邦农产品加工园
4.2.2胜利村畜禽产品加工园
4.2.3义堂红食品加工园
4.2.4红旗村农产品物流加工园
4.3七区
4.3.1全国家庭农牧场集聚区
4.3.2沙漠中药材示范区
4.3.3大圣-胜利珍禽养殖集聚区
4.3.4生态循环农业区
4.3.5园艺农业集聚区
4.3.6绿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示范区
4.3.7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区
4.4多点
第五章 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
5.1绿色高效种植业发展规划
5.1.1发展战略
5.1.2发展目标
5.1.3空间布局
5.1.4规划内容
5.2畜禽产业发展规划
5.2.1牧草产业发展
5.2.2家庭农牧场集聚区
5.2.3生态畜牧业产业园
5.2.4生态循环农牧业
5.2.5珍禽养殖集聚区
5.3特色沙漠中药材发展规划
5.3.1发展战略
5.3.2发展目标
5.3.3空间布局
5.3.4规划内容
5.4园艺农业发展规划
5.4.1庭院经济
5.4.2设施农业
5.5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5.5.1发展战略
5.5.2发展目标
5.5.3空间布局
5.5.4规划内容
5.6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5.6.1发展战略
5.6.2发展目标
5.6.3空间布局
5.6.4规划内容
第六章 支撑体系规划
6.1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
6.1.1经营模式
6.1.2新型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6.1.3品牌经营培育
6.2农业科技与现代化体系
6.2.1特色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及种植技术
6.2.2畜牧业新品种引进及管理技术
6.2.3肉牛、肉羊颗粒饲料生产技术
6.2.4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6.2.5废弃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技术
6.2.6农产品加工新技术
6.2.7绿色农业生产生物肥料、农药的生态应用技术
6.2.8特色农业(鸿雁、中药)栽培养殖技术
6.2.9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生态处理技术
6.2.10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6.3农业装备与信息化体系
6.3.1大力推广绿色高效设施装备和技术
6.3.2农业信息化体系——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6.4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6.4.1落实政策引导融合
6.4.2创业创新促进融合
4.4.3发展产业支撑融合
6.4.4完善机制带动融合
6.4.5加强服务推动融合
6.5安全保障体系
6.5.1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6.5.2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
6.5.3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6.6农业政策体系
6.6.1加大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支持力度
6.6.2强化用地等配套政策保障
6.6.3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6.6.4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第七章 现代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
7.1草原生态保护项目
7.2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项目
7.3现代农产品加工园项目
7.4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项目
7.5“十四五”期间新增现代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8.1投资估算
8.2综合效益分析
8.2.1 生态效益
8.2.2 经济效益
8.2.3 社会效益
第九章 保障措施
9.1风险规避
9.1.1自然风险
9.1.2市场风险
9.2.3技术风险
9.2.4安全风险
9.2保障措施
9.2.1加强组织领导
9.2.2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9.2.3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9.2.4强化金融保险支持
9.2.5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9.2.6健全产业监测预警体系
9.2.7强化法制保障
9.3建设时序
第一章 规划总则
1.1规划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随着国家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村牧区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然而,在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聚;二是地域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生产格局日益形成,农产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明显,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势在必行;三是新冠疫情的突发,给农牧业生产、销售和流通带来了巨大影响。如何应对地域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以及疫情带给农业的多重挑战,破解我国农牧民持续增收空间不足、现代农牧业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德岭山镇“十四五”时期现代农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河套地区农牧业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和乌拉特中旗有关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德岭山镇着手系统地、科学地、高瞻远瞩地谋划“十四五”期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创新现代农牧业发展新动能。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纲要、以及乌拉特中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编制本规划。
1.2规划范围
德岭山镇隶属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地处乌拉特中旗南部,是乌拉特中旗仅有的两个河套平原乡镇之一。镇域北面是阴山山脉及山前平原,东南面为山前台地,南面为河套平原,西面与乌加河镇毗邻。全镇下辖1个牧业嘎查,6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826人。
本次规划区包括德岭山镇所辖的红旗村、乌镇村、大圣村、胜利村、四义堂村、兴丰村和苏独仑嘎查7个村庄在内的镇域农牧业发展区域,共923平方公里。
1.3规划期限
按5年以上周期进行,基准年为规划后一年。本次规划设定规划期分为两个阶段执行,规划前期为2021年—2025年。
1.4规划依据
1.国家层面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中强调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办好农村“双创”基地。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
——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2)《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稳定,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目标基本实现。
——推进农林复合、农牧结合、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和草食畜牧业。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生产规模,发展奶牛和肉牛肉羊养殖。
(3)《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和提质导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农村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管理方式为关键点,着力优环境、促融合、管安全、强科技、育人才,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到2035年,质量兴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4)《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主要草食畜产品产能和质量水平稳定增长,市场供应基本保障;生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生产效率、非粮饲料资源利用率和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现代草食畜牧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
——要按照“以畜定草”的原则,优化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重点推广标准化养殖综合配套、优质饲草种植与加工、青贮饲料生产、糟渣类饲料贮藏利用、全混合日粮饲喂、精细化分群饲养、规模化集中育肥、废弃物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模式。
——要推进粮草兼顾型农业结构调整,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积极探索“牧繁农育”和“户繁企育”的养殖模式,发挥各经营主体在人力、资本、饲草等方面的优势,实现牧区与农区协调发展,种植户、养殖户与企业多方共赢,重点推广天然草原改良、人工草地建植、优质饲草青贮、全混合日粮饲喂、精细化分群饲养、标准化养殖等技术模式。
——要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引导牧民流转整合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发展家庭农(牧)场,采用“轮牧+补饲”的养殖模式,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推广天然草原补播、粗饲料加工利用、牧区饲草青贮、划区轮牧、标准化养殖、幼畜早期培育等技术模式。
——扎实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夯实饲草料生产基础,全面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与疫病防控,加快促进新型业态健康发展。
(5)《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强调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在农业生产与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地区,稳定发展有比较优势、区域性特色农业;在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问题突出地区,适度休养,调整结构,治理污染;在生态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措施,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力度,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农机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加快实现粮棉油糖等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粮食仓储和转运设施建设,改善粮食仓储条件。发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规模经营产出水平。
——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推进“过腹还田”。积极发展草牧业,支持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以及“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
——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到2020年和2030年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基本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自治区层面
(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建立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
——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农牧业生产供给,推动草畜一体化发展,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坚持绿色兴农兴牧,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增加优质农畜产品供给。
——发展壮大肉牛、肉羊、羊绒产业,抓好生猪生产恢复。
——提高农牧业标准化、等级化、高技术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加大产地净化和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推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现代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引领战略,打造一批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着力改善农村牧区环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制定多规合一的实用型村庄规划。加快补齐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供水、供电、道路、信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完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推动农村牧区污水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农作物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村容村貌提升。
——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创新。巩固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小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面向小农牧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稳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等改革经验。深化农村牧区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牧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草原“三权分置”工作。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形式,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建设。
(2)《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必须从我区农牧业实际出发,顺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把握农牧业发展新常态下的新情况新特点,尊重规律、与时俱进,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到2020年,全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农牧业结构趋于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趋完善,农牧业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保障农畜产品供给能力。加强粮食产能建设, 发展现代养殖业;坚持创新强农 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创新农牧业经营方式,创新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坚持协调惠农,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 优化农牧业生产力布局;坚持绿色兴农,大力推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牧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打好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强化农畜产品 “舌尖上的安全”。
(3)《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强调到2020年牲畜存栏稳定在1.3亿头基础上稳步增加,肉类、牛奶产量分别达到280万吨和80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比重达到50%。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明显提高,畜禽个体单产水平明显提升,畜产品产量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农牧结合、绿色发展,畜牧业大区向强区转变迈出关键一步,为全区农牧民增收、致富、达到全面小康提供产业基础。
—— 大力推进现代种业,挖掘绿色发展潜力。大力推进农牧结合,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大力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发展崛起。建立绿色发展机制,守护好“绿色”责任,发挥好“绿色”优势。
—— 加快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畜牧业,打造优质绿色畜产品品牌,促进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畜牧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转变。
(4)《内蒙古自治区休闲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产业规模要稳步增长。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达到3500个;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其中吸纳农牧民增长12%左右;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在休闲农牧业聚集地区,休闲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
——坚持以农牧业为基础,农牧民为主体,农村牧区为单元,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一二三产相融合的要求,围绕农牧业生产过程、农牧民劳动生活和农村牧区风情风貌,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城市近郊和名胜景区周边、自然生态区、传统农区牧区和边疆地区休闲农牧业的发展,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
——协调互补,统筹规划,把自治区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和现代农牧业产业布局结合起来,把打造“全域旅游”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规划布局全区休闲农牧业发展。
——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加大教育培训和宣传推介力度;制定规范标准,创建示范典型,引导行业自律,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休闲农牧业基地建设、安全卫生、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开发、环境保护和经营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开创休闲农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5)2019年2月3日《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指出发展现代农牧业,要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和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工程,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粮改饲”“粮改经”,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大豆种植面积,推动肉牛肉羊产业和奶业发展,继续创建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促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6)2019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3.地方层面
(1)2018~2019年巴彦淖尔市政府工作报告;
(2)2020~2021年乌拉特中旗政府工作报告;
(3)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总体规划(2018—2035);
(4)2018~2020年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政府工作报告;
(5)2020年巴彦淖尔市《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
(6)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7)其它相关文件。
第二章 现状分析
2.1德岭山镇基本概况
2.1.1区位分析
1.区位条件
德岭山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拉特中旗北与蒙古国交界,东与包头为邻,距离包头市219公里。德岭山镇地处乌拉特中旗南部,北靠海流图镇和新呼热苏木,西连乌加河镇,东南与乌拉特前旗接壤,西南与五原县为邻,位于两旗一县的三角地带。
2.交通条件
德岭山镇对外交通网络发达,交通条件便利,是乌拉特中旗的“南大门”。离西侧乌不浪口交通枢纽15公里,乌不浪口向北有公路通往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相离28公里,再向北直通中蒙边境甘其毛道口岸,镇域内部交通网络较为完善。
公路方面:德岭山镇境内公路发达,以工业园区和德岭山镇为中心,以南北
干线公路(省道 212)为主骨架,以东西固察线(S215)为次骨架,把各乡村与德岭山镇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纵横交错的公路网。
铁路方面:德岭山镇境内目前有京包铁路两条支线,分别为甘泉线和西金线,并在德岭山设金泉站(货运),两条支线连接甘其毛都口岸与包头万水泉站,主
要运输国家战略能源资源。
航空方面:德岭山距离天吉泰机场约 100 公里,距离乌拉特中旗机场约50公里,到达两个机场均有国道、省道干线公路连接,交通便捷。
2.1.2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
(1)气候概况
德岭山镇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冬长夏短,冬季严寒少雪,夏季高温干热,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冬春季节多风。年日照时数3230.9小时,是我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mm,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2450 mm,湿润度为0.26。年平均气温6.8℃,年均≥10℃的积温2890.3℃,无霜期130~150天。
(2)灾害性气候
1)干旱
干旱对于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极大。群众说:“十年九旱,另外一年还是半干旱年”。1965年大旱,牧草生长不良,亩产干草10公斤。成幼畜死亡353745头,死亡率45.65%,牲畜死亡101234头,死亡率63%,粮食同比减产401.8万公斤。
2)冰雹
冰雹对农牧业都能造成危害,对农业的危害比牧业严重。中旗境内阴山山脉段的21个山口(沟),是河套地区冰雹的始发地,涉及德岭山镇的有3条,分别为:乌不浪口一灯塔一乌兰一前进一五原县和胜乡;海流图口一大胜一塔尔湾一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农场;摩棱河口一水泉一牧业一联合一乌拉特前旗西沙梁。
3)大风
大风是指风速每秒17米以上的风,全旗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8-74天,春季大风日数15-26天,占全年的35-53%。德岭山镇大风天最少为28天。大风能把地面的土、沙石刮起,形成沙尘暴,能见度低,行人困难,交通受阻,畜群失控散群,土壤沙化,植被破坏,年均沙尘暴6-10天。1966年冬-1967年春,因大风、干旱,牲畜死亡58.8万多头(只)。冬季大风把雪刮起来,形成白毛风,群众称之为“白毛旋风”。
4)白灾
白灾是指冬春季降雪量大于5毫米,积雪深度大于3毫米。因降雪后气温低不融化,长期覆盖地面,造成灾害。由于积雪掩盖草场,使牲畜吃不饱或者根本吃不上草,引起牲畜瘦弱掉膘、冻饿死、母畜流产等,严重时阻碍交通,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5)霜冻
中旗各地平均霜冻期为236-266天。通常,秋霜比春霜危害大,黑霜比白霜危害大,霜冻期年际变化大,山旱区受霜冻危害最严重。1960年海流图地区和石哈河地区落霜,使农作物受害面积达81586亩,粮食减产696万公斤。春霜冻对畜牧业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母山羊早晨吃霜草很容易流产。
6)寒潮、强降温天气
寒潮、强降温天气对畜牧业的危害很大,牲畜因受冻而流产、积压、掉膘甚至冻死的例子数不胜数。
7)冷雨湿雪
冷雨是指伴有强烈降温和大风的降雨天气,湿雪就是雨夹雪。德岭山镇出现冷雨湿雪的次数要多于北部地区。冷雨湿雪对牲畜的危害,主要是牲畜经过长期的淋雨后,雨水渗透毛层,加上降温和大风影响,牲畜不能正常采食,畜体热量平衡失调,表现出弓腰、颤抖、瘫痪以致死亡,也会造成畜群跑散丢失等其他损失。
8)干热风
干热风是危害春小麦生育后期的一种气象灾害,它是在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情况下出现的,主要危害阴山以南5个乡的春小麦,包括德岭山镇,当地群众称为“火扑”。
9)洪涝
洪涝是沿山平原罐区的一种毁灭性灾害。每年雨季都会有一些山沟、河流发生范围不等、程度不同的洪水灾害。1975年8月5日,沿山各沟暴发特大山洪,致使各滞洪区和低洼地变成一片汪洋。受灾公社5个,生产大队60个,受灾人数2万人,淹没农田15万亩,损失粮食600万公斤,倒塌房屋4000间,损失大小牲畜3000头(只),主要渠道决口40处,冲毁大小水利工程125座,机电井40眼,总排干决口2处。2018年6月~9月,德岭山镇乌镇、四义堂等村遭受两次山洪灾害。其中,建设在东海图河道沿岸的乌镇村锦祥源养殖场遭受到山洪袭击,养殖棚圈设施损失惨重。
涝灾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低洼处,易涝面积18万亩。其中,农田面积6.4万亩,是由灌溉水、雨季山洪水、地表水排泄所致。
2.地形地貌
德岭山镇南部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中部属于平原地貌,地形平坦而开阔,北部属于德岭山冲积扇带和河套平原相交接地带,西侧有战略要地乌不浪口,总的地形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微倾,地势北高南低,呈不规则长方形。地面坡降1/6000-1/10000,平均海拔高度为1020~1066米之间。该平原的组成具有二重性。一是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是由黄河改道南移多年淤积而成,二是北侧许多山沟雨季冲洪积构成冲洪积扇群连接而成,二者交融一体界线难分,总体看微显西高东低,南低北高,东西长条状展布。
3.水文水利
德岭山镇有中前分干沟1条,境内长4公里;有3条干渠(义和乌北、丰济、沙河),7条斗渠(小东渠、庙圪旦渠、林场渠、北耳子闸渠,玉春渠、赛忽洞渠、二黄毛渠),总长15公里,毛渠25公里,主次土垅道35公里;有渠系建筑物1617座。
德岭山镇地表水和地下水是相互转化的。境内的沟状河谷在季节性地表水径 流期间,地表水沿河床渗入补给地下水。山前出露的泉水是由地下水溢出形成地 表缓流水,流径一段后又有一部分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潜流水。各山口的清水(消 冰水),也是由地下水变为地表溪流水后又渗入地下的,黄河水是河套地区最大 的地下水补给水源。
海流图河、摩棱河、石哈河自北向南流入境内,计划修建水库一座。镇域西北部有丰乌干渠,南部有乌加河、总排干水利系统。山洪沟口及排洪沟口。
德岭山镇土壤表层为沙壤土,土层深厚达 4 米以上。地下水水层厚 80 米,含水层为中粗砂或砂砾石层,贮水构造良好。
4.土壤与植被
北部沿山一带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土层浅薄,含砂砾,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地下水位低,平均为50m 左右。原生植被为草原植被,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草层稀疏、低矮,优势植物有柠条、针茅等,草群盖度 20~30%,平均高度 10cm。
南部地带性土壤为灌淤土、盐碱土和草甸土,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多,水分调节好,地下水位平均为2~4m。优势植物有白刺、红柳、芨芨草、羊草等,草层盖度30%以上,平均高度40cm。
5. 土地资源
德岭山镇域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20公里,总面积9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2 万亩。德岭山镇域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耕地、草地、林地是镇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构成,建设用地占比较低,一方面反映了德岭山地广人稀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德岭山城镇发展人口少土地多的现状。
2.1.3人口经济社会状况
1. 人口构成
德岭山镇包括红旗村、乌镇村、大圣村、胜利村、苏独仑嘎查、兴丰村和四义堂村,共7个行政村。全镇总户数8125户,总人口27745人,其中农业人口农业户数7026户,20577人。村庄内人口居住状况、性别及年龄构成。
从村庄统计数据来看,德岭山镇总户数12818户,其中常驻户数8009户,占总户数的62.5%,非常驻户数占总户数的37.5%。外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1 %。
德岭山镇村庄(嘎查)性别比例不同于全国的男女人口比例104.81:100(2018年全国人口男女比例),表现为女性人口数多于男性的现象(红旗村除外)。
2. 经济状况
2018年全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427.14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43248.45万元,同比下降35%;牧业产值13178.69万元,同比下降17%(农产品加工业未统计)。
2019年全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346.7万元,比上年增长46.4%,其中,种植业产87359.84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 万元,同比下降 %;牧业产值17986.86万元,同比增长26.7%。
(1)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8年全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见表2-3及图2-3。从表格及柱状图中可以看出,2018年德岭山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巴彦淖尔市平均水平。
从以上表格及柱状图中可以看出,2018年德岭山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巴彦淖尔市平均水平。
(2)村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2018年全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消费性支出表见表2-4及图2-4。2018年德岭山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水平,低于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水平。
3.产业结构
(1)农业
农作物种植方面:2018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0420亩,农业总产值43248.45万元。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38550亩,粮食总产量33728.43万斤,油料种植面积302100亩,油料产量5426.16万斤,蔬菜种植面积2650亩,产量2330万斤。
2019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9717亩,农业总产值87359.84万元。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54806亩,总产值32644.26万元,油料种植面积284807.5亩,油料总产值47831.17万元,蔬菜种植面积2256亩,产量2330万斤。
畜牧业生产方面:2018年,猪期末存栏2632头,牛期末存栏684头,羊期末存栏149678只,家禽期末存栏92000只,比2017年末增加35438只,同比增长62.65%。2018年,全镇实现肉类总产量2735.05吨,奶类总产量1041.6吨,畜牧业总产值13178.69万元。
2019年,猪期末出栏8442头,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95头,期末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63972只,家禽期末84810只。2019年,全镇实现肉类总产量2787.64吨,奶类总产量2222.85吨,畜牧业总产值17986.86万元。
德岭山镇已建立“支部+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机制,引进多种名优特色农作物品种,构建多元化种植体系;注册“德岭山”、“德梁优蔬”商标,引进合作企业订单种植、安装智慧追溯系统,推广测土配方、水肥一体、禁用农药,建成了乌拉特中旗德岭山智慧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合作打造苏独仑嘎查田园综合体、万亩花生产业园;红旗村沿总干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有效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四义堂“智慧四控”高效农业园区。为德岭山镇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工业
德岭山独特的工业、交通、电力区位优势,使该镇走依托工业、交通、电力的区位优势,挖掘商业、物流、基建等的潜在活力来发展配套服务业。目前有金泉工业区,有煤炭及综合利用、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非金属深加工等产业。德岭山镇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处于矿产资源原产地,矿产资源加工包括乌不浪口石灰岩矿、姚良湾三女店锂矿、西德岭山赤铁矿、石材加工,有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区,红旗村有安发农产品交易市场。
(3)服务业
德岭山镇生产方式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农村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对经济的带动力较弱。镇区有少量的餐饮住宿服务,现代服务业及公共服务业发展缓慢,内部发展不平衡,无家政、健康养老服务。农产品深加工与流通中,单项需求规模小、村民支付能力弱、履约信誉低,农业生产服务成本过高。
4.社会发展
德岭山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绿色引领为主题,以繁荣乡村文化为抓手,扎实开展了基层党建、产业兴旺、脱贫攻坚、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五大工程”,创建十大现代科技示范园区,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步伐,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1.4文化旅游状况
1.旅游资源概况
除了乌镇村具有较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乌镇村史》、古街恢复)外,其它乡村还没有体量较大的旅游项目。旅游资源从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乌镇村和四义堂沿线。规划区及周边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普查资源涵盖7主类、12亚类、26基本类型,资源单体约68余项。
德岭山镇比较知名的旅游景观包括乌加河水利风景区和乌拉壕。乌加河水利风景区涉及兴丰村、红旗村、胜利村、苏独仑嘎查四个村庄南部地界,为“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带、太阳花海景观带”规划区,景区建成后可以带动几个村庄旅游业的发展。乌拉壕作为横跨德岭山镇域一条完整的河流,虽然失去了昔日的河流水势,但作为一条河套平原的黄河历史故道,其文化和旅游价值值得开发和研究。
2016年至2018年,乌拉特中旗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0.7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综合收入25.03亿元,与2015年年底相比,年均增幅分别为18.09%和25.19%。而德岭山镇内游客还较少,旅游业没有形成规模。
2.文化资源
德岭山镇具有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又造就了多元文化资源交织叠加的特点,具体体现:以秦汉长城,汉代障城、匈奴王庭、隋唐古城遗址和万年历史丰富的阴山岩画为载体的边塞文化;融合、积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形成的地域多元文化;以山西移民文化为主流的西口文化;以乌拉特蒙古族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及在现代乡村文化建设中逐渐形成的现代乡村文化。
3.文化事业发展
近年来,德岭山镇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德岭山镇建成镇文化站,并充分发挥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棋艺室、文化广场、电影放映等文化功能,多次举办提升村民素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文体活动。全镇现有广场舞51支,秧歌队32支,二人台团队7组,老年太极队和健身气功队各1支,新增了晋剧表演,多次举办过文艺演出,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各村庄文化事业发展独具特色。苏独仑嘎查成立了德岭山镇党群教育基地暨新型职业农民夜校。乌镇和红旗村分别有自己的村史博物馆。乌镇村的“迎春耕庆三八”全民健身运动会、苏独仑嘎查敖包祭祀活动,胜利村手工编织培训,兴丰村选送的广场舞队曾在巴彦淖尔市获奖。
德岭山镇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也存在不少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没有较系统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不明显;经营性文化产业一片空白;缺乏综合性的文化体育广场。
2.2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1.种植业概况
德岭山镇是河套平原乡镇中镇域面积最大的农业乡镇,耕地面积为57.2万亩,是全市耕地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与五原县、乌拉特前旗的其它乡镇比较,农业生产空间广阔,传统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人均耕地面积大,具有规模化经营的潜力。
乡镇农作物的主要品种有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品种;经济作物主要有食用葵、油葵、花生、红薯、西葫芦等;蔬菜品种主要有辣椒、加工型西红柿、甜瓜、西瓜、南瓜、秋葵等品种。花生、红薯、秋葵是近几年调整种植业结构,引进、试验种植的品种,从区域表现性状来看,一部分品种较适合本地区的生长条件,还有一部分不适应本地生长条件,还需要进行改良育种及驯化。
2019年德岭山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2万亩,同比增长1%;2019年农业总产值102960万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18%。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7.8万亩,同比增长16.2 %;粮食总产量 49040万斤,同比增长15%;油料(食用葵、油葵)种植面积23.4万亩,同比下降10%;油料产量30万斤,同比下降 %。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同比增长10%;产量 2400 万斤,同比增长10 %。
3.种植业结构分析
根据对德岭山镇7个村庄2018年农村产业结构的现场调研,农牧业产业的结构及规模如下表:
由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7个村庄的总播种面积569717亩(含林果),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54806亩,约占总面积的45%;经济作物以葵花籽、花生等油料为主,其中葵花籽播种面积为274807.5亩,约占总播种面积的48%。蔬菜2256亩,瓜类2544亩。由此可见,德岭山镇的种植业以玉米、葵花籽等经济效益较低的粮食、经济作物为主。总体来看,德岭山镇种植业有待调整结构,引进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并规模化种植。
1.畜牧业生产情况
德岭山镇的畜牧业养殖品种主要有牛、羊、猪、驴、鸡、鹅等品种。大牲畜中,肉羊养殖数量较多,其次是猪、牛、驴;家禽主要以蛋鸡、肉鸡为主导,近年来引进的肉鹅企业,规模达到了6000只;麻鸭、雁、野鸡、孔雀等其它特种禽类也有部分农户养殖。
2019年,猪期末存栏2632头,较2017年末减少4882头,同比下降64.97%;牛期末存栏684头,较2017年末增加355头,同比增长107.90%;羊期末存栏149678只,比2017年末增加378只,同比增长0.25%;家禽期末存栏92000只,比2017年末增加35438只,同比增长62.65%。2019年,全镇实现肉类总产量2735.05吨,同比下降12.9%;奶类总产量1041.6吨,同比下降20%。2018年畜牧业总产值13178.69万元,较2017年同比下降17%。拥有牧场面积40万亩,共有肉羊养殖场28个。
在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养的情况下,德岭山镇注重“名优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出了“德岭山”、“德梁优蔬”等一批名优特农产品,不断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引导农民坚持种养结合,按照“稳羊、增牛、扩猪禽、加特色”的原则,完善现有养殖厂和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小规模、大群体”家家户户分散养羊,争建百万头肉羊、万头肉牛和千头肉驴养殖基地。
2.草场空间分布
规划区域内草地分三类: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它牧草地。总面积25436.25 公顷,约占规划区土地总面积的34.5%。其中,天然草地17376.44 公顷,占草地总面积68.31%;人工牧草地131.60 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0.52%;其它牧草地7928.21公顷,占草地面积的31.2%。
分区域来看,天然草地红旗村2207.05 公顷,大圣村有957.31公顷,乌镇村2539.20公顷,胜利村有1657.83公顷,苏独仑嘎查10015.05公顷。人工牧草地131.60亩,相对比例较少。其它牧草地是暂时还没有用于畜牧业的草地,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放牧的草地,主要分布在沟坡、平原区湿地、沼泽地、沟渠周边,目前仅仅起到生态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3.畜牧业结构
大牲畜类:养殖业品种有羊牛驴(含规模化养殖场)等品种,2019年估计存栏数量为305988头;禽类有商品蛋鸡、鹅、散养禽类11万只左右。
养殖业较多品种为肉羊,肉羊品种有地方巴美羊商品代品种,也有小尾寒羊与巴美羊及杜泊羊杂交品种,还有部分地方山羊品种,肉羊品种纯度较差。禽类主要有蛋鸡和鹅,以兴军禽业和罡鸿鹅业为龙头企业。
规划区林果栽培品种面积较少,约220多亩,主要品种为苹果梨、富士苹果。
德岭山镇的中药材资源较丰富。康熙年《德岭山镇志》有记载德岭山镇地区野生中药材种类繁多,有黄芪、黄柏、甘草、麻黄、大黄、柴胡、远志、狼毒、黄芩、防风、升麻、苍术、草乌、知母、枸杞子、五味子、车前子、益母草、地骨皮、天仙子、甘遂等品种。目前,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基地主要集中在兴丰村,种植品种有黄芪和枸杞等品种,面积约800亩。
规模化的农产品加工业有苏独仑嘎查生产加工园,有榨油、炒花生、煮花生等车间,还有甜椒脱水蔬菜加工厂,以及一些农村的小型米面加工厂。德岭山镇农产品加工企业见表2-7。
2.2.5农产品流通业
在农产品流通业,德岭山镇一些村庄安装了玉米烘干、葵花筛选等设备,开展农副产品的收购储藏业务;规模化的安发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也落户在红旗村。
2.2.6设施农业
苏独仑嘎查建设有小型拱棚10座,其它村庄的设施蔬菜项目比较分散,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刚刚起步。
2.2.7休闲农业
德岭山镇的休闲农业园区有红旗村幸福林场生态园、红旗村南生态园,万联泰农庄初步建建成了休闲旅游农场。
德岭山镇地处河套平原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区位交通条件和地方经济的总量、地方旅游人口的数量,还不足以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向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方向快速转变。尤其在农业二产(加工业)和三产动能不足的情况下,村域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农牧业的规模化为主攻方向,以特色农林药产业为基础,加大初级农产品产业链的开发力度,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业,逐渐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向过渡。
2.2.8重点农牧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
德岭山镇为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家庭农牧场”这一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高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水平,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家庭牧场。目前,全镇共有各类合作社203个,家庭农牧场130个,2021年计划培育优秀农民合作社10个、优秀家庭农牧场20个,在红旗村和兴丰村形成了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集聚区。
2.3支撑体系分析
2.3.1“十三五”农牧业发展总结分析
1.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在旗委、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德岭山镇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扎实推进党建统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社会治理、乡风文明“五大工程”,进一步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为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取得了卓越成效。
德岭山镇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申报了5个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养殖结构。示范种植了花生1万亩,有机小麦、甜菜、青椒2000亩,药材400亩,适度发展了肉牛、生猪养殖。在强基础方面,实施了红旗村1.4万亩千亿斤粮食高产项目,胜利村、红旗村和乌镇村共12万亩土地改盐增饲草项目。
在经营方式转变方面,注册自己的农产品商标,培育建立了30个电商服务站,加快了农业信息化进程。打造了全旗乃至全市的智慧园区、万亩花生、药材基地等现代农业“十大示范基地”。扶持发展了安发、新牛等以农产品收购、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完成乌镇乡村旅游业规划任务。四义堂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 “义堂红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引导和激励农户共同参与发展村集体经济,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2.问题分析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相较农牧业现代化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分以下几方面评价:
(1)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推广水平需要稳步提升。
德岭山镇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强度偏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前和产后技术短缺、科技农业展示度不够、农业生产装备和管理技术不高,农业科研和科技示范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
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一些合作社内部运作不规范,带动能力不强。有些合作社虽有章程,但执行不规范,流于形式;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财务、社务管理不透明。
(2)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发展链需进一步延伸
德岭山镇还需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一、二、三产互动融合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仍以传统的初级加工为主,加工业产能较低,与世界30%~50%的加工能力相比差距较大。在农产品价格封顶、生产成本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多重压力下,德岭山镇需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效农业。
(3)注重品牌打造,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成功注册了“德梁优蔬”、“德岭山”、“吉祥河套”三大农产品商标,区域影响力较低,还需提高农产品品质,挖掘区域特色,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4)规模化经营程度有待提升
家庭农牧场及合作社数量较少,应进一步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流转零散土地,进行统一管理,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经营。建立了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但缺少整体协调,农业价值外流比重仍然较大。
2.3.2德岭山镇现代农牧业支撑体系
1.农业经营体系分析
德岭山镇为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家庭农牧场”这一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高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水平,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家庭牧场。2018年—2019年,全镇累计申报“家庭农牧场”213户,其中已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家庭农牧场认定证书的有159户。全镇各类种养农民合作社203家,有蒙羊牧业、青青草原、兴德河套酱菜、河朔禾等龙头企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农牧业生产组织详见表2-9。
在品牌农业培育方面,德岭山镇为打造地区特色农畜产品品牌,成功注册了“德梁优蔬”、“德岭山”、“吉祥河套”三大农产品商标。在生产与加工各环节,分门别类制定质量标准,争将特色农产品早日入驻“天赋河套”公用品牌。
2.农业科技与服务体系分析
德岭山镇主动与河套学院、内蒙古际美生物有限公司对接,签订了农业科技服务框架协议,成立了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推进调度中心,并建立了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河套学院选派以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常年进驻德岭山,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地合作项目,德岭山镇与河套学院通过建设农业博士站点、建实习实训基地、选派技术团队服务指导、选派能人进修培训、给予项目技术支持等,为德岭山镇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近年来,河套学院在德岭山镇累计举办种养殖业培训学习30余次,创建了玉米品比、杂粮杂豆示范种植、363品质提升等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区。由河套学院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队统筹规划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构建多元化种植体系,引进种植秋葵、豆类、高效固氮优质糯米、抗旱谷子等共计六大类25个名优特色品种;通过智慧监管技术及智能监测系统的配置,示范带动了为德岭山农业智慧化、标准化发展。
德岭山镇政府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取得立一定成效,但示范带动作用有限,有待推广提升,农牧业科技水平与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农业装备与信息化网络体系分析
(1)农业装备
农业装备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和核心支撑。德岭山镇的设施农业装备的总体水平比较低,且以传统农机装备为主,满足基本生产需求的设施装备如各类温室、耕整机械发展较快,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生产管理装备、采收装备、产前产后处理装备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推广应用力度。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机械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2)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
乡镇目前的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信息专业人才缺乏,掌握的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较低。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益慢,同时缺少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长期规划,社会资金和各类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快速发展。应强化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扎实推进“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与各部门各领域的融合,完善农牧业信息发布制度。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加快乡镇信息化建设。
(3)仓储物流与电商平台建设
德岭山镇党委、政府注重乡镇物流与电商产业发展,在旗商务局的支持下,基本实现全镇7个嘎查村电商全覆盖,特别在乌镇村利用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高标准打造了一处村级电商平台(乌镇农商互联E站),充分利用德岭山镇注册的商标,将本地产绿色有机农副产品进行网上销售。此外,积极规划物流园区(客货运站),举办 “电商精准扶贫创新发展与电商扶贫带头人培训班”,也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支撑。总体上,电商发展质量还较低,与现代农牧业对电商物流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应进一步加强农牧民电商技能培训,开展“电商村”建设,同时增加农贸市场,大力促进甩挂运输、冷链运输、多式联运等物流业态发展。
4.农业政策体系分析
旗德岭山镇党委、政府提出了“调结构、强基础、提品质、创品牌、建园区、促融合、聚人才、推改革”的农牧业发展思路,按照“一村、一品、一企、一园区”模式,促进全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制定了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系列保障政策。但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较薄弱,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由政府、企业及农户三方共同构成的风险互助等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还需建立并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动机制,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5.安全保障体系分析
(1)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建设上,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基地建立检测点较少,食用农产品安全类质检机构的数量不足。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教育培训推广、监督执法、检测、追溯管理等八大体系建设目前还不完善,无法实现农业全程监管;亟需建立农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站,以确保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有效运行。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德岭山镇农业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农户在选购农药时,往往只注重农药的防治效果,而不考虑农药的毒性;在配药、施药过程中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农药使用后的农药包装物随处丢弃、剩余药液随处乱扔乱倒,污染了环境。畜禽粪便未得到利用,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
因此,需积极推广零农残栽培工程,落实推广农业四控技术(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培育生态型畜牧业,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构建现代化农资服务体系、安全农资主渠道供应,以保障投入品质量安全。
(3)农业生产风险防控
为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有效防范农牧民农业生产风险,德岭山镇政府有力推进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的实施。但仍需增加保险种类、农业补贴力度,增强农牧民风险防控意识,进一步完善了农牧民农业生产保障体系,保障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此外,建立健全饲草料储备库和储备制度,改善牲畜棚圈和饲草储备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牧区防灾抗灾能力,保证牲畜成活率,降低灾害年牲畜死亡数量。
2.4发展条件分析
2.4.1优势
1.德岭山镇地势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空间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农业机械耕作和大规模生产经营,具备了未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的先决条件。
2.乡镇地处河套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由三种不同类型的灌区构成:北部井灌区、中部井黄双灌区、南部黄灌区。地处农牧业交错带,饲草原料丰富,农牧业结合良好,适宜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
3.地处阴山山脉狼山山岭南麓、洪冲积平原与河流冲积平原交汇地带,土壤中微量元素与矿物质含量丰富,具备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2.4.2劣势
1.引进的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在河套地区的适应性、稳定性还处在试验期;亟需对引进的新品种(如花生、红薯等)改良、杂交繁育,培育出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特色新品种。
2.市域(旗域)人口相对较少,休闲、观光农业体量不够,一二三产业短时间内很难融合。
3.区域内农产品仍然以原料销售为主,农产品深加工比重较低,农牧业户的农畜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
4.区域内缺乏知名度高、影响较大大型的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古迹,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4.3机遇
1.乡村振兴战略为农牧业发展带来机遇
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实施意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现代农牧业发展带来契机。德岭山镇委、镇政府也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推进德岭山镇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德岭山镇农村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指引与经济保障。
2.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为现代农牧业提供科技支撑
2019年10月25日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为德岭山镇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指明方向,提供了科技支撑。
3.农业供给侧改革为现代农牧业增添活力
随着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德岭山镇也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地方气候条件,引进试种了多种特色农产品,初步产生一定成效,为打造德岭山镇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增添活力。
4.高质量农产品需求为生态循环农业提出新要求
全社会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为带来市场机遇。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为德岭山镇绿色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4.4挑战
1.“成本高地板、价格天花板和资源环境硬夹板”的“三板”影响加深,靠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草场生态环境脆弱,不足以支撑不断发展的畜牧业;养殖业与种植业缺少产业联动,畜禽粪便与化学肥料缺少协同,特色牧草种植与畜禽养殖结合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发挥循环农业资源优势是关系德岭山镇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如何充分挖掘区域环境资源发展高价值的特色农业是德岭山镇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考。如何挖掘地域特有农产品,引进什么新品种等需要创新和大胆尝试。
3.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艰巨。目前农村土地承包 “三权分立”和牧区草牧场确权承包各地进展不一、问题多样,农牧民信贷风险的增加。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规模化生产,创新经营模式与理念,打造区域品牌,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问题都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发展战略
3.1指导思想
3.1.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农村农牧业工作任务,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文明水平提升为发展目标,围绕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为主线,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主要发展“绿色高效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特色沙漠中药材、园艺农业、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大幅提升农业产业 “生态、文化、科技、品牌、特色”五个方面的附加值,推动全区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高标准、深层次的推进德岭山镇现代农牧业跨越式发展,最终将德岭山镇打造成为全国家庭农牧场集聚区、现代农牧业循环产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3.1.2基本原则
1.“三农三牧”优先发展
把“三农三牧”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领导。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优先考虑补齐农牧业农村牧区短板,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科技支撑,集约发展
依靠科技支撑,鼓励以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形式进行规模化经营。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耕作与管理。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向适宜区域集中,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集团和生产链。
3.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立足点,大力发展生态种植、生态畜牧及种植-养殖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镇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生态保护、生态效益的结合。
4.市场导向,特色发展
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德岭山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开放性吸纳社会资源、无边界创新运营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掘自身的资源、市场、文化、区位优势资源,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做足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5.牧民主体,联合发展
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顺应农牧民新期盼,把维护农牧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农牧民素质,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充分调动农牧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支持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解决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增值少、农产品优质优价话语权的短板。
6.振兴乡村,富裕农民
将农牧业十四五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及其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多规合一,相互促进,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共同繁荣富裕。以农牧业的现代化,吸引农民以新型农业联合体的形式返乡创新创业,通过家庭农牧集聚区的创建及产加销产业链的构建,提升农产品价值及农业利润,是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3.2发展定位
3. 2.1战略定位
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抓手,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通过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以及农业联合体的构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挥区域资源环境优势,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强化完善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与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德岭山镇现代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生态循环农业、家庭农牧场、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将德岭山镇打造成:
——全国农业产业化强镇
——现代农牧业循环产业示范区
——全国家庭农牧场集聚区
——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3.2.2产业定位
——现代生态农牧业产业体系
以现代种植业、畜牧业及种植-畜禽循环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为主攻方向,配合中草药、南瓜、花生等特色经济作物,强化完善农产品深加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3. 2.3功能定位
1. 标准化生产功能
通过集成示范使用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生物防治等技术,生产高效、优质农产品,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绿色、有机农业、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提供各类名优特鲜的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为城市菜篮子、米袋子、休闲农业建设提供符合国家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
2. 科技示范功能
通过现代农业高新科技的开发、应用、示范和推广,与国内外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合作,建立规模示范基地,开展跨科学、多领域的横向合作,使镇域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3. 生态保护功能
在保护好阴山北部、东部脆弱的生态草原的前提下,构建平原地区种养生态产业链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使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使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无害化;将特色林果与发展蒙羊大道景观建设相结合;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成为德岭山镇生态宜居的基础保障。
4. 教育培训功能
对农村基层农业干部、广大农民骨干开展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农业管理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当地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农民骨干综合素质,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大学生就业实习、返乡青年创业培训,建立稳定的、满足试验性教学和就业前实习实训基地。
5. 劳动就业功能
通过以农业龙头企业及家庭农牧场为主导的“企业+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的就业保障、科技示范和辐射功能。支持农民参与示范区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使得农户变成产业工人,带动商贸流通服务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增加劳动力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3.3发展目标
3.3.1战略目标
举绿色旗,打绿色牌,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稳粮、优经、打特色、增牛羊、扩猪禽、增饲草”的发展思路,打造成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绿色产业聚集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牧业示范大镇。围绕创建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强镇”的战略目标,将乡村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五个转变、六大样板、七个提高”,建成现代生态农牧业产业体系。
五个转变:实现“小农经济向现代家庭农牧场转变,地块农业向规模化农场转变,传统大田农业向景观生态农业转变,单一农业生产向特色多样化农业转变,粗放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的五个转变。
六大样板:建设“高效种植、生态畜牧、庭院经济、中药示范、智慧设施、产业融合、加工物流”六大农业产业示范样板。
七个提高:在“农业综合科技水平、生态环境友好水平、农业企业孵化能力、农民收入水平、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河套平原的示范引领作用”七个方向得到全面提高。
3.3.2发展指标
德岭山镇现代农牧业发展及评价指标包括: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主导产业
发展目标、规模化程度、科技贡献率与服务水平、生态循环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方面,提出园区具体建设目标。具体如表3-1。
2019年全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346.7万元,比上年增长46.4%,其中,种植业产87359.84万元、牧业产值17986.86万元,同比增长26.7%。“十四五”期间力争全镇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311,165.13万元(31亿元),农牧业产值与农民收入、主导产业生产规模、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程度、科技贡献率与服务水平、生态循环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各项指标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产业包括为一二产服务的商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餐饮、住宿)、运输业(农产品物流交易、仓储、电商平台)、农牧业金融业(土地流转、农村信贷)以及涉农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
3.4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德岭山镇农牧业产业发展现状,围绕把德岭山镇打造成为农业产业化强镇的战略目标,确定其农牧业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为:绿色高效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五多协同”发展格局。
1.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通过家庭农牧场、集体经营等方式将德岭山镇规模化生产的潜力转变现实,发展规模高效种养殖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机化合作社发展,推广农机作业、智能灌溉、精准施肥以及水肥一体化控制,大大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高效、优质、节约、友好的农牧业生产体系。
2.生态循环农牧业
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特别强调“农村增绿”,这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农业发展中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生态循环农业是基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涉及农业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污染防控、环境改善等领域,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与产业链延伸。
3.全产业链构建
建设冷链物流园、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和电商销售中心,增加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完善农产品仓储、分级、包装、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推动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农牧业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农牧民覆盖,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公共服务。主导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形成生产、加工、物流、电商、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4.地域特色突出
根据德岭山镇独特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及洪冲积平原与黄河冲积平原的土壤条件,在“天赋河套”品牌引领下,突出河套平原地域特色,挖掘多种品质优良的杂粮及经济作物,培育农畜地理标志产品。
5. 多主体利益联结
引导龙头企业、大型采购商、电子商务平台向镇(乡)集中,并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小农户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财政奖补资金折股量化等合作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第四章 空间布局
根据乌拉特中旗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打造“两南两北”(北繁南育、北肥南施、南草北调、南农北牧)旗域农牧业循环体系,推进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建设的要求,依据德岭山镇镇域地形地势、土壤肥力、灌溉条件及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从长远考虑,将镇域农业产业布局为:
三带四核七区多点
4.1三带
4.1.1生态涵养与草原畜牧业绿色生产带
1100米等高线为界的北部、东部山区。由于坡度陡、生态环境脆弱、土壤地力较为贫瘠,同时又是德岭山镇重要的生态屏障,该生态条带的主要功能为生态涵养、水土保持,可根据其生态承载能力适度发展一定的畜牧养殖业,以维持生态平衡增加农业收入。
4.1.2设施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带
1050-1100米等高线之间的井灌区。该区为阴山山脉的几条季节性河流洪冲积形成的含沙土壤,土质相对较差,又需井灌。因此,从未来农牧业发展的角度,该区域应以畜禽养殖、设施蔬菜及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方向,将未来的养殖业、设施蔬菜、农产品加工业和布置到这个区域。
4.1.3南部集约化生产带
1050米等高线以南区域。该区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土壤肥沃,适合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应以发展现代化农牧业为主。
4.2四核
4.2.1苏独仑联邦农产品加工园
依托苏独仑嘎查村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在苏独仑嘎查村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花生、南瓜、牧区养殖业、脱水蔬菜加工等产业基础上,增加农产品加工的品类及加工深度,向精深化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使之成为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农产品基地生产,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园区。
4.2.2胜利村畜禽产品加工园
1.以依托罡鸿鹅业公司为龙头企业,发展兼用型鹅养殖业,就地开展深加工业,与鹅养殖业形成产业链条,提升禽类养殖产值,同时为“鸿雁小镇”雁鹅养殖加工提供服务。
2.利用胜利村废弃的砖厂,建设拥有肉牛、肉羊两个屠宰加工车间的加工园区。为德岭山镇家庭农牧场、合作社的肉牛、肉羊及肉驴养殖业提供联合屠宰加工厂,提高当地乡村畜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创建河套地区、乌拉特草原优质肉牛、肉羊产品品牌。
两个加工企业共同组建畜禽产品加工园区,以此带动德岭山镇及周边乡镇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真正带动德岭山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镇富村惠民的核心园区。
4.2.3义堂红食品加工园
在四义堂村现有的食品加工产业基础上,挖掘地方食品新资源,建设特色食品、健康养生食品原料种植基地,加大特色食品营销力度,拓宽营销渠道,将义堂红食品加工园建成引领河套平原地区特色健康养生功能性食品发展的创新孵化基地。
4.2.4红旗村农产品物流加工园
以安发公司农产品交易市场为核心,以周边农产品收购网店为辅助,建设一个集农产品收购、初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电商平台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
4.3七区
4.3.1全国家庭农牧场集聚区
整合红旗村、大圣村等农牧业生产大户的资源,鼓励和扶持种养户注册家庭农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建设集规模化畜禽养殖、牧草种植、生态家庭果园、田园风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以家庭农牧场为单元的河套特色农牧场集聚区。
4.3.2沙漠中药材示范区
以德岭山镇兴丰村、胜利村沙地为核心,依据该区水层浅、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好的特点,打造一片集观赏、示范、生产于一体的特色沙漠中药材示范区(包括兴丰村的杜宝生态农牧园及胜利村的沙漠中药材示范区)。
4.3.3大圣-胜利珍禽养殖集聚区
依据水泉村七姐妹庭院经济联合体、万联泰金凤园、罡鸿草原白鹅产业园、绿生源珍禽养殖基地为龙头在空间上集聚的特点,将其联合打造大圣-胜利珍禽养殖集聚区。
4.3.4生态循环农业区
将姚亮湾、太后村、兴牧、恩和四个规模养殖场与所属农场相结合,形成 “种植(秸秆)—养殖—生物肥料(粪便+微生物处理)还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4.3.5园艺农业集聚区
位于四义堂村和乌镇村的蒙羊大道两侧,建设以设施农业、庭院农业为载体的蔬菜生产、花卉观光、林果采摘园艺农业集聚区。
4.3.6绿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示范区
在四义堂村、胜利村以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为主攻方向,通过土地流转及现代科技投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种植,形成绿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示范区。
4.3.7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区
挖掘“三大股”村与“东牛犋”村典型的河套农耕历史文化,寻找河套地方特色的老品种农作物,打造具有农耕文化的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区。
4.4多点
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牧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的多点产业布局。
其中,包括“河套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智惠农业选优示范区、苏独仑嘎查及红旗村生态牧草建设工程、锦祥源养殖场改造工程、水泉村七姐妹庭院经济联合体、万联泰金凤园、兴军禽业园区、嘎查村农产品加工作坊、龙之源鸿雁养殖繁育中心、力存农庄、塔湾海子鸿雁湿地旅游风景区、德岭山镇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园、蒙浩玉米产品加工园、新牛工贸葵花仁产品加工园等项目在内的多元化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现代农牧业产业格局。
第五章 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
5.1绿色高效种植业发展规划
5.1.1发展战略
德岭山镇查固线以南的广大河套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包含黄灌区和井灌区。通过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及土地流转,实现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一方面通过良种培育、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现代农业管理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筛选地方特色农产品,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及经济效益。
5.1.2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镇种植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8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0%,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100%,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5.1.3空间布局
分布于查固公路以南的井灌区与黄灌区,主要集中在大圣村、胜利村、兴丰村、四义堂村,其余村庄也有一定面积。
5.1.4规划内容
1. 三大股(渠)-东牛犋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
位于三大股和东牛犋村民组,西至兴丰村与乌加河镇交界处,预计至2024年种植面积11000亩。选择和挖掘过去地方特色、老品种进行繁育和种植,打造具有农耕文化的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创建“三大股”、“东牛犋”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2. 义堂红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位于乌广线灯塔村民组西侧,预计种植面积3700亩。主要为义堂红食品加工厂提供放心安全特色的食品加工原料。种植品种包括辣椒、秋葵、芹菜、葱蒜韭、蒲公英、高钙菜、设施蔬菜等。
3. 智惠农业选优示范区
位于四义堂村西北乌广线的西侧,预计2024年总面积4000亩。主要种植杂粮、向日葵、玉米、藜麦、薯类等。
智惠农业优选示范区源于四义堂村与河套学院郝水源专家团队共同创建的“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园区”。依托于“党建引领体系、多元品牌体系、标准生产体系、智慧追溯体系、循环经济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土壤改良体系、电商服务体系等”八大体系。联合科研单位、企业、村庄共建“产学研”基地,进行实验示范种植,使之成为农牧业“良种、良法、良肥”的选优示范区,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的课堂,河套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的样板。
4. “河套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位于四义堂村与高丰村交界处之间区域,预计种植面积4000亩。四义堂村与高丰村交界处是盐碱地和洪涝灾害易发区,选择耐旱耐涝耐盐碱,种植风险小的特色农作物品种,结合订单农业进行特色品种试验种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种植模式,打造4000亩“河套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5.苏独仑邦联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位于国道335(原固查线)西南的苏独仑村之间的所有土地。包括规划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区。总规划面积78570亩。苏独仑嘎查是德岭山镇农区和牧区结合的行政村,村域既有肥沃的耕地,又有面积超过半数的高原草地。把握现代农村农业发展方向,通过构建产业园区的发展战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的乡村产业振兴和兴旺。
规划内容:万亩花生生产基地、河套特色花生品种试验基地、特色花生品种育种基地、特色南瓜生产基地(新村东南)、设施蔬菜园区、脱水蔬菜生产基地、常规玉米小麦农业生产基地(产业预留)、林下经济园
6.苏独仑富农特色南瓜生产基地
位于新村西南角与胜利村及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农场交界处。主要依托富农合作启动的南瓜种植项目,建立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生长、品质优良的贝贝南瓜等南瓜系列品种生产基地,发展国内外订单农业,发挥合作社的龙头企业作用,建设全国特色商品南瓜生产基地,逐步开发南瓜系列食品,为乡村产业振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5.2畜禽产业发展规划
从未来畜牧产业优化升级来看,首先要增加畜牧养殖设施的规模,规范畜禽养殖场地的登记、审批手续,对畜禽养殖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其次,为减轻畜牧业对天然草场的压力,应在林下、草场、荒地等区域种植紫花苜蓿、百脉根、籽粒苋、黑麦草、毛叶苕子等优质牧草,以承载更大规模的畜禽数量;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实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提高畜禽场疫病综合防控能力,保障生产安全。
因此,德岭山镇畜禽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家庭农牧场集聚区、生态畜牧业产业园、生态循环农牧业、珍禽养殖集聚区。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镇禽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注册家庭农牧场3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个,规模化珍禽养殖户100户,畜牧业总产值()亿元,高产优质饲草示范区()个,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
5.2.1牧草产业发展
牧草产业的发展是支撑德岭山镇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畜牧业提质增量的制约因子。德岭山镇草地主要分布在阴山山脉南侧,苏独仑嘎查及红旗村最多,苏独仑嘎查的草地资源多为天然放牧场,少部分人工牧场,天然草场质量较低。
1.发展思路
根据德岭山镇气候条件及牧草分布情况,将牧草分为几大类型,因地制宜、分区而治。北部山区及苏独仑部分干旱、生态脆弱区,应限制放牧或围栏封育,种植半灌木和饲用灌木,播种抗旱、耐贫瘠的牧草品种,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在弃耕地和中低产田改造中,推行粮草轮作,种植豆科牧草,培肥地力;在家庭农场中发展优质人工草地,引进优良牧草品种,推广套种、混种、“林禽+林草”等方式,发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循环模式。
2.重点项目
(1)牧草良种繁育工程
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的草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牧草种质资源保存短期库、超低温库、资源圃、更新繁殖基地、牧草育种中心等基础建设;建设牧草原种繁育基地()亩,原种扩繁基地()亩,野生草种基地改良()万亩,逐步提升草业良种市场竞争能力。打造优质牧草繁育示范区及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示范片区。主要牧草品种包括:农科1号木地肤、黑麦草、苜蓿、毛叶苕子、饲料桑、籽粒苋等。
牧草中的毛叶苕子也是优良的绿肥作物,初花期鲜草含氮0.6%、磷0.1%、钾0.4%。根系和根瘤能给土壤遗留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素肥料,改土肥田培肥地力,增产效果明显。
百脉根是良好的多年生饲草,茎叶柔软多汁,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质量超过苜宿和车轴草。可以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培育的中草引1号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 cv.Zhongcaoyin No.1 )品种、中草14号百脉根,其生长期长,能抗寒耐涝,其根具根瘤菌,有改良土壤的功能,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之一。
(2)盐碱地改良工程
对于德岭山镇的大片盐碱地,积极推广种植紫花苜蓿、巨菌草、绿洲一号、大麦草、碱茅、大麦草耐盐碱牧草。改良耕作技术,如翻压绿肥牧草、秸秆还田、施用生物制剂、畜禽堆肥、植树造林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并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返盐。
大麦草是禾本科多年生植物,在盐分过高的盐碱地能较好生长,可使盐碱斑草地降低盐碱7~23%。大麦草茎叶柔软,草质中上,适于放牧,亦宜刈割晒制干草。干物质含粗蛋白质9.66%,粗纤维36.26%,无氮浸出物31.00%,粗灰分7.14%,是马、牛、羊的好饲草。大麦草再生能力强,每年可刈割1~2次,亩产250~300公斤。
(3)优质牧草示范工程
在种植条件良好的区域如家庭农牧场,应主打集约化优质牧草,通过科学浅耕翻、补播、施肥、病虫害防控、封育等不同的改良措施,提高单产水平和牧草质量。
(4)粮草轮作示范工程
积极响应“粮改饲”的要求,将废弃农田、中低产农田改造为粮草轮作,既能培肥地力,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豆科牧草与多年生禾草混播建立混播人工草地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5)林草示范工程
在家庭果园农场、家庭农牧场区,可在果树的行间人工种植优良牧草。既能抑制其它杂草,节省果园锄草成本,又能作为绿肥,提高土壤肥力。在家庭农牧场,为养禽、养羊、养牛等提供优质饲草,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
5.2.2家庭农牧场集聚区
为探索破解草畜平衡和畜牧业发展瓶颈,通过草地围栏、人工种草、棚舍建设、畜群结构调整和疫病防治等措施,大力扶持家庭农牧场这种新型经营主体,扩大家庭农牧场经营规模,实行产业化经营。依据《巴彦淖尔市家庭农牧场登记办法(试行)》对家庭农牧场登记要求和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简化农牧民申请登记家庭农牧场流程,鼓励更多种养殖大户积极申请登记家庭农牧场。
1.红旗幸福家庭农牧场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范围:位于红旗村212省道红旗林场路西,规划占地面积660亩。
发展思路:目前,红旗幸福家庭农牧场现有肉羊500只,牛300头,农作物种植面积5000 亩。主要种植品种有西葫芦、葵花。下一步以家庭农牧场为核心,引进肉羊优良品种,做好肉羊疫病防控,改善畜牧场卫生条件,利用周边荒地种植优质牧草,建立农场堆肥场,对养殖粪便、废弃的秸秆进行处理,发展家庭“种植+养殖”生态循环农牧业经济模式,将家庭农牧场建成德岭山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第一批家庭示范农场。
规划内容:农场养殖区、农场种植区、农场生活区、农场循环堆肥区、农场休闲体验区。
2.“郝幸福”家庭农牧场集聚区
时序:新建
规划范围:南起乌加河总排干,西起郝栓保组,北至观景台沙地南缘,东至二大队212省道以西,辖金星、三贵圪旦等村民组在内。规划面积73000亩。
发展思路:规划区内镇政府通过农业开发办改盐增饲草项目,建成了一处1.5万亩的特色农业品质提升示范区。2019年按照统种统管统收模式,种植那氏大穗玉米2000亩、363葵花品质提升5000亩、蜜瓜2000亩、其他特殊农作物1000亩。同时,在规划区初步设计了红旗田园综合体项目。
该区域耕地比较集中,土地平整,是德岭山镇基础条件最好的黄灌区,结合村域人均耕地较多的优势,特别适合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完全可以打造郝栓保村民组、幸福村村民组为一线的“郝幸福家庭农牧场集聚区”,重点打造以家庭农牧场为单元的河套特色优质农产品。
规划内容:若干田园特色家庭农场、特色农产品共享农场、村庄牧场、农场生活区、农场耕作区、家庭农场休闲体验区、付军军家庭农场等。
3.红旗原生态家庭果园农场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范围:位于红旗村212省道红旗林场路西,规划占地面积580亩。
发展思路:将红旗原生态家庭果园农场与西侧林地结合,共同打造原生态家庭果园农场,在果树的行间种植牧草。通过发展家庭“林果+林禽+林草”生态循环林果牧业经济模式,提高果园综合效益,将家庭果园农场建成德岭山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第一批家庭示范农场。
规划内容:林果种植区、林禽养殖区、林场生活区、林草结合区、林场休闲度假区。
4.惠民庭院经济—羊园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地点:大圣村苗元组刘惠民庭院,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发展思路:现养殖肉羊50只,乌拉特绒山羊650只,春夏季采用山区牧场放牧的形式,秋冬季在村域农田、林地放牧及舍饲相结合的模式养殖。下一步应引进产羔率多,肉质好的肉用羊品种进行养殖,提高肉羊养殖的生产能力,生产优质羊肉,同时,结合优质牧草和庭院经济,建立家庭养羊规范化操作流程,美化绿化庭院,创建德岭山镇第一批庭院经济示范院。
规划内容:种羊舍、商品羊舍、饲料舍、肉羊活动场所、母羊生产舍、青年羊舍。
5.乙富河套家庭牧场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地点:位于大圣村苗元组与胜利村交界处,规划面积170亩。
发展思路:现养殖基础母肉羊800只,年出栏育肥羊4000多只。品种为巴美公羊与杂交寒羊母羊生产的商品羊。养殖场按照标准化的肉羊养殖场建成,有标准棚圈舍、运动场、饲草库、青贮窖、防疫消毒设施、管理房等养殖配套功能区及配套设施。下一步应引进产羔率多,肉质好的肉用羊品种进行养殖,提高肉羊养殖的生产能力。同时,承担对园区周边的盐碱地进行改良项目,利用羊场的羊粪,加上腐植酸产品及微生物菌肥,发展优质特色牧草、中草药牧草,建立舍饲与轮牧结合的放牧场,提高肉羊品质,提高养殖的综合效益。
规划内容:盐碱地生态修复、中草药牧草种植、家庭轮牧牧场。
5.2.3生态畜牧业产业园
1.苏独仑石摩河生态畜牧业产业园区
时序:已建、在建
规划范围:苏独仑嘎查国道335(原固查线)东北牧业村的山区部分。规划面积18.8万亩。
发展思路:石哈河与摩棱河上段是德岭山镇生态脆弱区,因干旱少雨,草场退化,应禁止过度放牧。德岭山镇通过牧草生态工程在该区域种植了上万亩紫花苜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生产效果。下一步逐渐加大生态牧场的改良工程,合理规划布局,结合邦盛养猪场和邦联商品养猪场入住,将石哈河与摩棱河山区段建成生态畜牧业循环农业产业园区。
规划内容:万亩紫花苜蓿饲草地、邦盛种猪场、邦联商品养猪场、花生基地、平原水库、德岭呼舒家庭牧场、风干肉加工厂、苏独仑嘎查石哈河生态涵养区。
2.青青草原农牧园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范围:位于王五圪旦组丰乌干渠南侧,规划占地面积1300亩。
发展思路:青青农牧场现有肉羊10000只,肉羊养殖品种为地方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品种。牧场周边的土地多为湿地和盐碱地,可以利用养殖场的羊粪对周边的盐碱地、湿地进行改良生态修复,种植优质牧草,如饲料桑、籽粒苋等,同时,调整养殖结构,发展“畜-草-农”生态循环农牧业经济模式,建成德岭山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第一批草原肉羊示范区。
规划内容:牧场养殖区、牧草种植区、生活区、耕作区、休闲体验区。
5.2.4生态循环农牧业
为深入贯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应集中力量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根据镇域不同区域农牧业现状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打造生态循环农牧业样板。
1.恩和-兴牧循环农业产业园
时序:新建
规划范围:位于北至X717县道以南,西到X708县道以东,南至沙地以北,东到红旗村边界。总规划面积45600亩。
发展思路:以区域内姚亮湾、太后村、兴牧、恩和四个规模养殖场为核心,与养殖场自身的农场基地组团,将种植的玉米、葵花(盘)、西葫芦(皮)等种植业的废弃物加以利用,制成养殖场的膨化饲草、打捆饲草、颗粒饲料,用于养殖业,养殖业的粪便再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变成生物有机肥,归还种植基地。形成一个“种植(秸秆)—养殖—生物肥料(粪便+微生物处理)还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2.锦祥源养殖园
时序:已建
规划范围:乌镇村海流图河道西面。
发展思路:锦祥源养殖场由乌拉特中旗锦祥源现代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占地面积500亩,目前,主要养殖巴美和寒羊肉羊品种,共存栏肉羊1000只,年出栏1500只。锦祥源肉羊养殖场是由乌镇村集体创办的项目,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社员集体的力量,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引导更多的社员参与到养殖园区中。在养殖中可以采用既分散又统一的养殖小区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引进优良种羊种群,统一配种杂交,统一生产肉羊颗粒饲料,统一卫生防疫;社员在小区独立圈舍养殖商品肉羊,充分增强社员的责任心,调动社员的积极性的同时,将园区建成合作经营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规划内容:
(1)种羊养殖区;
(2)商品猪养殖小区;
(3)饲草储存区;
(4)饲料加工区;
(5)卫生防疫作业区;
(6)办公服务区。
5.2.5珍禽养殖集聚区
1.水泉村七姐妹庭院经济联合体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地点:大圣村水泉村民组。
发展思路:继续完善自身孵化珍珠鸡禽苗和养殖的方法,扩大珍珠鸡等特色禽类养殖规模,组成“七姐妹庭院经济联合体”,参与合作的七姐妹各自注册一个家庭农场,利用村集体闲置的办公用房作为办公活动场所,将自家的庭院按照“生活区”与“养殖区”两大功能划分,在规划庭院、美化环境的前提下,每一家养殖不同的特色珍禽品种,带动村中家庭妇女创新创业,增加村民的收入。
规划内容:珍珠鸡庭院经济、贵妃鸡庭院经济、绿壳鸡庭院养殖区、乌鸡庭院养殖区、宫廷黄鸡庭院养殖区、鹌鹑庭院养殖区、其它珍禽养殖区。
2.胜利村绿生源珍禽养殖基地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地点:胜利村胡贵组,规划面积10亩。
发展思路:现养殖七彩野山鸡100只,孔雀10只,经过几年的不断试验,山鸡的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山鸡禽蛋产品逐渐得到社会认可,市场销路逐渐通畅。下一步应改良养殖场基础设施,改善养殖环境,根据七彩野鸡的生态习性,划分若干养殖功能区、生活区、产品加工贮藏区、山鸡蔬菜谷物种植区,增加卫生消毒防疫设施,提高山鸡养殖场的生产能力,生产优质山鸡蛋肉产品,创建德岭山镇第一批“乡村振兴鸿雁示范项目”。
规划内容:七彩山鸡功能分区禽舍(种鸡舍、孵化舍、成年鸡舍、青年鸡舍、活动舍、孔雀活动室)、饲料加工室、产品加工室、成品库、生活区、野鸡蔬菜谷物种植区。
3. 罡鸿草原白鹅产业园(罡鸿特色养殖孵化科技示范园区)
时序:已建、新建
规划范围:位于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胜利村胡贵组15号。规划面积3200亩。
发展思路: 鹅是食草性家禽,粮食消耗低,符合以食草节粮型畜禽为主体的畜牧业结构调整要求。《全国食草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文件,要求大力发展食草畜牧业,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业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农业体系。
晨羊农牧科技公司养鹅场总占地面积约为45356㎡(68亩地),现有养殖区26680㎡、孵化车间667㎡、育雏车间1000㎡、饲料加工车间500㎡、行政办公区300㎡。目前已达到孵化小鹅10万只/年,出栏活鹅5万只/年, 日产鹅蛋10万枚的生产经营规模。计划未来1-3年内将在乌拉特中旗扶持建设商品鹅标准养殖示范场2个,雏鹅孵化示范点5个。
园区下一步与周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鹅业联合体,共创乡村振兴产业。将园区建成集特色养殖及精深加工、创意文旅于一体的综合型高科技示范园区。通过打造高端有机绿色禽类产品全产业链项目,将园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禽类养殖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的科技示范基地,带动鸿雁文化(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观光旅游、鹅产品加工业、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农林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规划内容:
(1)养鹅用秸秆的收储和初加工站:预计年收集收储农作物废弃秸秆2000吨;
(2)商品鹅养殖区;
(3)种鹅养殖场;
(4)幼青年鹅养殖区;
(5)养殖孵化园区;
(6)鹅产品加工区(屠宰加工、禽蛋生产车间、冷藏保鲜车间、鹅绒采集区);
(7)鹅饲草种植区:利用园区西北部的盐碱地,采用“鹅粪+羊粪+腐植酸”等原料进行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种植黑麦草、水稗草、籽粒苋、紫花苜蓿、苦荬菜、蒲公英等饲草、饲菜用来养鹅。
(8)生活管理区。
4.万联泰金凤园
时序:新建、提升
规划范围:位于大圣沟平原段大圣村新村的东北面,规划面积930亩。
发展思路:万联泰农业生态园是由万联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打造的是集绿色生态养殖、垂钓、采摘、乡村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园区建有特种畜禽养殖园区、体闲垂钓园区、生态餐饮园区。园区现有果树,榆树等树种4万多株,林下间距种植苜蓿草,主要散养地方土鸡,藏香猪、观赏鸵鸟等畜禽品种。
鉴于现阶段德岭山镇不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交通和客户资源优势,园区的发展还应以开发特色产业项目为主,以特色生产型产业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应当以生态散养鸡为主,打造河套平原“德禽”农业园区,借助“五德之禽”的鸡文化,创建“河套鸡”、“边关鸡”品牌。
规划内容:百禽园、桑林园、百鸡宴、河套边鸡文化墙、斗鸡场等。
5.兴军禽业园区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范围:位于红旗村德岭山镇红旗六组(鲁大湾)。规划占地面积1755亩。
发展思路:兴军禽业现占地面积176亩(租赁部队),2007年正式注册为乌中旗兴军禽业公司。2008年获得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2011年被评为巴市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存栏蛋鸡10万只,年产鸡蛋300万斤,产鸡肉1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下一步规模将达到存栏产蛋鸡10万只,年出栏青年鸡60万只,年增加销售收入24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玉米,安排剩余农村劳动力就业,为周边农户养殖提供优质、高效防疫的青年蛋鸡,提高农户养殖的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调动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农户增创增收双赢,推动了巴彦淖尔市蛋鸡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巴市一流的绿色食品养殖基地。
规划内容:农场行政办公区、饲料加工厂、养殖区(种鸡舍、商品蛋鸡舍、孵化车间)、农场牧草种植区、农场生活区、农场耕作区、家庭农场休闲体验区。
5.3特色沙漠中药材发展规划
5.3.1发展战略
根据该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及沙地疏松的土质特征,大力发展适应区域条件的黄芪、枸杞、甘草、红果白刺等河套地区中药材。引进梭梭树、白刺,林下种植肉苁蓉和锁阳。与内蒙古梭梭肉苁蓉研究所合作,建成一处以沙漠肉苁蓉、锁阳等中药材品种为主打品种的沙漠中药材示范区。与医药企业、中医医院建立联系与合作,使示范基地成为药企的定制药园。建设沙漠药用植物观赏园,吸引游客观赏、学习,带动休闲农业发展。
5.3.2发展目标
至规划期末,沙漠中药材示范基地建成,面积达到16000亩以上,中药材品质优良,形成区域品牌特色,销售链条构建完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5.3.3空间布局
兴丰村、胜利村两村的沙地,包括胜利村的沙漠中药材示范基地和兴丰村的杜宝生态农牧园,总规划面积约17000亩。
5.3.4规划内容
沙漠药用植物观赏园区、沙漠肉苁蓉生态示范区、蒙古膜荚黄芪道地药材栽培区、阴山-河套景观瞭望塔、沙漠红白刺枸杞栽培区、榛子生产基地。
图5-8 沙漠中药材
5.4园艺农业发展规划
5.4.1庭院经济
1.庭院果园农场
在蒙羊大道沿线及乌镇村与四义堂村之间的乌广线两侧,以庭院及家庭果园为单位,种植特色果树。适当发展村庄庭院金银花、黑果花楸及野生酿酒葡萄、鲜食葡萄、软枣猕猴桃等爬藤水果品种,与北方桃、杏、李、梨、枣等水果搭配,打造园艺化、景观化的“四美”村庄。规划面积7200亩。通过发展果蔬采摘,既满足绿化防护林生态功能需要,又能够实现生产功能,使村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庭院菜园
大圣村民组,规划庭院10栋。以温室大棚和室外蔬菜的形式种植沙葱、西红柿、甜瓜等发展庭院经济。改善庭院景观园艺环境,将废弃的蔬果发酵制作成农用酵素、环保酵素和食用酵素,建立家庭酵素车间,发展特色循环的庭院休闲菜园。在果蔬种植中,开发沙葱干制产品、解决腌制鲜品的保鲜及口感问题,拓展新的市场,提高庭院经济效益。创建德岭山镇第一批美丽庭院经济示范院。
3.“牧家乐”与“农家乐”
鼓励、支持庭院经济户:一期规划户数60户,主要发展以果树、花卉与养殖相结合的庭院经济——“牧家乐”与“农家乐”。
5.4.2设施农业
1.蒙羊大道设施农业示范园
一期规划面积1000亩(与四义堂村合建),为春秋简易温室类型。栽培品种以薄皮甜瓜等早熟瓜类为主,兼种适合北方火锅叶配餐用的香葱、香菜、韭菜、沙葱、菠菜、油菜、茼蒿等品种。
2.德岭山镇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园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范围:大圣村神华甘泉线铁路以北,大圣沟两侧。规划面积24000亩。
发展思路:依托大圣村近万亩集体耕地,通过村集体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国内农牧业企业、科研院所科技与人才技术,打造一处为河套平原地区提供创新技术、科技孵化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
规划内容:“猪-羊-菜共生”设施农业示范园、肉羊颗粒饲料加工园区、玉米秸秆膨化饲草加工厂、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蒙昊玉米加工园及附近的养殖场、养鸡场等。
3.苏独仑设施农业产业基地
时序:新建、已建
规划范围:位于联合一队与马文庆敖包之间的区域。
发展思路:主要依托苏独仑嘎查已经建成的脱水蔬菜加工项目,发展配套的脱水蔬菜基地,增加脱术蔬菜新品种,不断改进生产加工工艺和设备,生产品质更好、效益更高、品牌效应突出的特色脱水蔬菜系列产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可持续性的脱水蔬菜产业发展体系,带动周边区域规模设施农业的发展。
建设内容: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简易设施温室100栋,日光温室20栋)、脱水蔬菜生产基地。
5.5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5.5.1发展战略
德岭山现代农牧业建设中应突破农村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积极发展村办、社办(合作社)的特色农产品精准型(手工作坊、石碾、石磨类型)加工车间、农产品加工厂,谋求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牧产品加工业。
在发展村办、牛、羊、驴等大型草食动物加工厂的过程中,可以联合镇域所有村庄,建立有乡镇政府参股、村社、村企共同参股入股的畜产品联合加工厂。
通过联合加工厂镇内所有的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共用“天赋河套”品牌,在通过畜禽检验检疫后,由联合加工厂收取合理分摊的加工费用,代理加工或轮流加工,减少中间环节,将畜牧业的利润更多地留给家庭牧场、家庭养殖户、养殖合作社,通过“家庭牧场”优质品牌,“选好种、用好草、养好畜、做好肉”,满足城市人群对优质畜农产品的需求。
5.5.2发展目标
实现镇域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装备取得较大突破,行业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支撑农业现代化和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天赋河套”品牌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5.5.3空间布局
德岭山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农产品加工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两区两厂多坊”的生产布局。
1.两个农产品加工园区
(1)苏独仑联邦农产品加工园区;
(2)红旗村安发农产品物流加工园。
2.两个畜禽联合加工厂
(1)胜利村畜牧肉类联合加工区(砖厂);
(2)胜利村晨羊牧业禽类联合加工厂。
3.多个农产品加工作坊
(1)红旗村二大队有机南瓜籽坊;
(2)乌镇醋(酒、酱)工坊;
(3)苏独仑嘎查花生油坊;
(4)大圣村小麦石磨坊;
(5)大圣村沙葱坊;
(6)胜利村豆腐坊。
5.5.4规划内容
1.苏独仑邦联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
时序:新建、已建
规划地点:包括苏独仑嘎查现有的邦联合作社加工厂厂区、脱水蔬菜加工厂及新增厂区。
发展思路:对厂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科技水平及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扩大产能,为未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德岭山镇及周边乡镇(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苏独仑农场)、乡村发展蔬菜产业创造条件。争创市级“万亩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综合科技示范园区”。
建设内容:
(1)脱水蔬菜加工园区
引进冻干脱水技术替代原有热风干脱水技术,在年生产能力300吨/年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建成年产5000吨~10000吨的生产园区,为未来增加优质脱水蔬菜创造条件。
图5-12 脱水蔬菜加工厂
(2)花生系列产品加工车间
进一步扩大花生种植基地,培育花生优质品种,增加冷榨花生油生产流水线,生产花生系列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1)花生干果食品:炒货、煮货类。利用试验种植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发烘烤型高油酸花生产品。
2)七彩花生产品:引进河北磁县生旺彩色花生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黑色、紫色、珍珠红色、红色、白色、乳白色、粉色、红白双色、棕褐色条纹七种彩色花生进行栽培,开发七彩花生休闲食品。
3)水果花生休闲食品:利用粉白花生品种,开发生鲜食用的水果花生产品。
4)花生酱:开发更具营养健康功能的花生酱产品,如低脂或脱脂花生酱、风味型花生酱。根据德岭山河套平原产优质小麦产区的资源优势可以开发“小麦胚芽花酱”,小麦胚芽与花生原料按照合理的比例生产出的小麦胚芽花生酱具有色泽黄褐、香味浓郁、营养和保健功能强的特点。
5)花生蛋白肽类食品。
2. 红旗村农产品物流加工园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地点:红旗村原安发公司农产品交易市场。安发公司农产品交易市场是
乌拉特中旗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在德岭山镇红旗村建设的全市首家拥有除尘设备的无粉尘污染农产品交易市场,是全旗产业扶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该园区建于2016年4月,已投资2300万元,现占地2.1万平方米,包括仓储库、筛选平台和精选、加工车间。现有环保除尘筛选机26套,色选流水线2条,剥壳机6台,建有40户商业门店。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
发展思路:以安发市场为核心,以周边农产品收购网店为辅助,建设一个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淘宝村”、“京东村”等电商平台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
建设内容:农产品手作坊、引进国内顺丰、圆通、中通等物流企业入驻,建设十几家农产品淘宝、(京东)店。
3.胜利村畜牧肉类联合加工区(砖厂)
时序:新建
规划地点:胜利废弃村砖厂
发展思路:利用胜利村废弃的砖厂,建设拥有肉牛、肉羊两个屠宰加工车间的加工园区。为德岭山镇家庭农牧场、合作社的肉牛、肉羊及肉驴养殖业提供联合屠宰加工厂,提高当地乡村畜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创建河套地区、乌拉特草原优质肉牛、肉羊产品品牌。
建设内容:
(1)肉羊联合屠宰加工厂
年屠宰加工能力:20万只/年。
(2)肉牛联合屠宰加工厂
年屠宰加工能力:20000头/年。
(3)肉驴屠宰加工车间
年屠宰加工能力:10000头/年。
4.胜利村晨羊牧业禽类联合加工厂
时序:新建
规划地点:胡贵组与乌广线之间的罡鸿鹅产业园。
发展思路:依托罡鸿鹅业公司为龙头企业,发展兼用型鹅养殖业,就地开展深加工业,与鹅养殖业形成产业链条,提升禽类养殖产值,同时为“鸿雁小镇”雁鹅养殖加工提供服务。
鹅深加工项目建成后,将以禽类产品精深加工、蛋品加工为主体,涵盖禽毛皮等其他副产品加工,打造内蒙古自治区禽类产品第一精深加工生产基地。
建设内容:
(1)肉鹅屠宰车间;
(2)蛋品加工包装车间;
(3)鹅绒初选加工车间;
(4)鹅肉类食品加工车间;
(5)鹅肉类食品冷库储存车间;
(6)鹅饲料生产车间。
建设后将年精加工鹅肉20万只,年宰杀及分割鹅30万只,鹅肥肝年产量达280吨,鹅的羽毛经过初加工产量达50万吨。
5.农产品加工作坊
(1)红旗村二大队有机南瓜籽坊;
(2)乌镇醋(酒、酱)工坊;
(3)苏独仑嘎查花生油坊;
(4)大圣村小麦石磨坊;
(5)大圣村沙葱坊;
(6)大圣村新牛工贸;
(7)蒙浩农牧业公司;
(8)胜利村豆腐坊;
(9)番茄酱工坊。
各个村庄的农产品加工作坊与大圣村的“兴创天地”平台相结合,与河套学院等院校及临河市其它院校、企业家建立“双创导师团队”,结合申报自治区“三区科技特派员”项目,实行导师与创业工坊“一对一”辅导,进行创业项目论证、产品开发、投资运营等方面的创业规划设计。
6.义堂红食品加工园区
时序:已建、提升
规划地点:胡贵组与乌广线之间的罡鸿鹅产业园。
发展思路:主要依托罡鸿鹅业公司为龙头企业,发展兼用型鹅养殖业,就地开展深加工业,与鹅养殖业形成产业链条,提升禽类养殖产值,同时为“鸿雁小镇”雁鹅养殖加工提供服务。n
建设内容:四义堂村冷库保鲜库、粮食仓储烘干塔、义堂红食品有限公司扩大再生产、牲畜屠宰加工厂、200亩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合计1740万元。
7.蒙浩玉米产品加工园
蒙浩蒸汽压片玉米采用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谷物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将谷物压片产品应用于奶牛、肉牛、肉羊、螃蟹、虾等养殖中,提高了动物饲料的适口性和饲料报酬。目前产品已经应用于内蒙古金草原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盛德和泰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牧泉元兴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巴彦淖尔市荣威种养殖有限公司,以及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宁夏、西安各牧场牛羊猪养殖厂,为养殖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间接地提高了地方种植玉米的附加值。蒙浩企业玉米压片项目目前可以带动附近乡镇玉米种植基地(合作社、种粮大户)13万亩。通过与种植户签订种植合同,在高于地方玉米收购价格的基础上,保证种植户稳定的种植收益。同时,通过玉米压片副产物,发展养殖业、饲草颗粒糊化饲料,发展循环经济,带动农户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养殖业,增加社员与种植户的收益。
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一二产业示范带动,规划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种植+加工+养殖+工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
规划内容:计划建设内容:硬件玉米晾晒场地15000㎡,草颗粒机一套100T/天。
8.新牛工贸葵花仁产品加工园
时序:已建、新建
基础条件:新牛工贸现占地40000平米,其中生产车间1500平米、办公楼600平米、职工宿舍1200平米、库房2000平米、养殖区36000平米、农业试验试种区20000平米。
发展思路:具备了一二产业的基础,下一步将利用地处德岭山镇域中心的地理优势,结合《德岭山镇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德岭山镇是现代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展以“葵花文化-葵花生活”为主题的康养文化体验园,配套休闲旅游文化要素,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规划内容:生产车间2000平米,标准化库房2000平米,安装生产葵花籽仁深加工流水线两条、葵花文化生活体验园。
5.6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5.6.1发展战略
德岭山镇现代农牧业发展应突破“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以及“农业的功能就是提高农产品”的传统思维模式,挖掘当地资源与文化,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在农牧种养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圣、苏独仑农产品加工的功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依托牧羊海湿地养殖大雁,结合乌镇村多元文化,着力打造德岭山鸿雁文化小镇,推动农业与加工、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深入融合,拓展农业功能。
5.6.2发展目标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5.6.3空间布局
“两心一带多点一片区”,即乌镇多元文化中心、大圣产城(镇)融合发展中心、蒙羊大道园艺景观带、鸿雁文化(王坝海子、南园海子、塔湾海子等湿地鸿雁文化旅游区)及沙漠中药材观赏区。
5.6.4规划内容
1.龙之源鸿雁养殖繁育中心
时序:已建、新建。
规划范围:乌镇村与牧羊海交界处王坝海子周边地区。规划面积8550亩。
发展思路:利用龙之源农业公司的现有湖面、土地及周边的建筑,引进向海雁鹅优良品种,建立草原雁鹅繁育场一处,示范养殖场一处,规模控制在2万只左右。条件成熟后,在当地成立雁鹅养殖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进行养殖,公司负责收购,加工、包装、销售。掌握鸿雁养殖、飞行控制技术,为鸿雁文化节放飞提供基础条件。
规划内容:鸿雁种雁繁育场、商品雁养殖场、鸿雁饲草种植区、鸿雁训练场、鸿雁广场、生活服务区、会议室、鸿雁酒店接待区。
2.力存农庄
时序:已建、新建。
规划范围:位于红旗村乌梁素太212省道南园海子,规划占地830亩。
发展思路:结合牧羊海湿地公园、德岭山鸿雁文化小镇建设,发展商品大雁养殖、休闲农庄农家乐餐饮等项目,成为“鸿雁小镇”鸿雁养殖场之一。
规划内容:休闲渔业、鸿雁养殖、休闲驿站、休闲餐饮、休闲农业等项目。
3.胜利塔湾海子鸿雁湿地旅游风景区
时序:新建。
规划范围:位于胜利村塔湾海子,规划面积2790亩。
发展思路:塔湾海子湖面面积约362亩,湖面水质青冽,自然风景秀丽,是一处具有开发价值的天然休闲旅游区。塔湾海子未来应围绕“中国鸿雁文化小镇”这一主题进行打造,建成“牧羊海鸿雁”放飞核心区配套的一个鸿雁湿地旅游风景区。
规划内容:鸿雁陆地养殖区、生活服务区、饲草饲料种植区、湿地养护区、
塔湾湖渔业区。
4.乌镇文化小镇
时序:已建、提升。
发展思路:在乌镇村“仿古一条街”等基础上打造一条集旅游、休闲、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一是沿蒙羊大道建设绿化+景观+经济林,发展采摘、观光,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项目;二是依托乌镇晋商文化,恢复古村商贸货栈、油坊、磨房和缸仿(制酒作坊)集聚,昔日边关小镇繁华景象。
规划内容:河套农耕文化馆、休闲采摘园、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晋蒙商贸文化风情街。
5.休闲农业及文化观光旅游活动
(1)鸿雁文化主题活动
以鸿雁文化小镇为建设核心,举办春季雁归文化节、夏季鸿雁养生美食节、秋季雁行音乐节、冬季雁乐捕鱼节;依托乌镇多元文化,举办农民丰收节、晋商文化节、红色文化教育等。
(2)休闲农业旅游主题线路
1)田园体验科普游:以农耕体验、科普实践、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为主;
2)乡村文化风情游:以鸿雁放飞、红色教育、晋商文化体验为主;
3)创意农业休憩游:以创意农业设计、农娱、农影、休闲等融合为主;
4)农业养生静心游:以湿地养生、中药调理、休闲度假为主;
5)花果林园怡情游:以观光采摘、节庆活动、特色餐饮为主;
6)山野生态休闲游:以生态体验、休闲度假、乡村民俗为主;
7)田园赏景骑行游:以骑马、放牧为主;
8)魅力花海摄影游:以赏花观景、摄影为主。
第六章 支撑体系规划
6.1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生产经营性主体构成的体系、社会化服务服务主体构成的体系与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体系的集成。是指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力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不协调的矛盾,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需定供”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各类农业生产要素有机重组和优化配置,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另一方面,有利于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先进科学技术和优质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生产效率和比较效益。
6.1.1经营模式
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集体经营模式,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
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利益共享为核心创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全链式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品种研发、加工包装和流通销售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加大对其中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
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加强农用地用途管制,确保农地农用。
2.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支柱和骨干。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市场竞争中,也逐渐暴露中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在“壮大”上抓紧用力。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项目,提供区域性、系统性解决方案,与当地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共享,在土地流转户、专业大户以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生产经营不同环节、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专业大户是发起设立合作社的驱动器,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下,专业大户带领下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对外与企业签订合同,农户按照企业的标准完成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保障了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降低了企业分散采购的成本,分散的农户也分担了企业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合作社在其中起着桥梁沟通作用,实现了农户、合作社、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基础,是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集体经济不能再是“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而必须大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激活农村各类要素的潜力活力。新型集体经济以破解农业经营的“统”“分”失衡困局,提升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集体所有和股份合作为实现机制,成为当前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充实农村集体产权权能。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
4.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对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提高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6.1.2新型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无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还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德岭山镇要以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一线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和实践,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探索创新以“培育机制科学化、管理运行高效化、激励机制项目化、选人用人优质化”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专门培育现代农牧业人才以及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育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多样、社会化服务支撑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兴办农业技能培训班。强化院地合作培育职业农民,创新实施“一个院校+若干基地”教学实践模式,以职业技术院校为依托,以德岭山镇特色粮食、蔬菜、园艺等各类村级合作农场为实训基地,安排农业现场教学和农机驾驶员操作培训,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着力培养一支政治文化素养好、农业发展能力强、基层管理水平高、留得住、扎下根的优秀农业委培生队伍,为我镇现代农牧业发展注入更多新生力量。
1.发挥新型经营主体骨干带动作用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为推进质量兴农的主力军。完善家庭农场人才培育机制,提升家庭农场主质量控制能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带动区域内小农户发展优质农产品。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标杆作用,提升优势主导产业整体质量水平。
2.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牧人才。推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有志青年加入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投身现代农牧业发展建设。
3.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和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畅通农业生产性服务供需对接,提高服务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农业生产托管等多样化服务模式,推进托管产业从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向特色经济作物、养殖业生产领域拓展。探索完善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 “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农机服务合作社。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节本增效。
6.1.3品牌经营培育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加强农牧业品牌培育,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德岭山镇农牧业品牌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品牌意识仍然不强、名牌产品数量不够、品牌企业综合实力弱、品牌宣传工作滞后等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农牧业品牌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既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选择。
1.建立健全品牌农畜产品标准化体系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生产需要,制定、修改、完善品牌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到“有规可依”。制定完善的农业投入品管理、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制定简明实用的操作手册,建立起既符合农产品实际又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夯实农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形成完善的品牌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工作。强化品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进追溯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强化安全监管检测、完善检测设备,全面提升农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同时,农畜产品企业要和种养殖户达成战略合作,在农畜产品供销期间,加强种养殖户的品牌观念,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口感等提供保证,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育产品品牌
强化培育工作,引导农牧业品牌建设。以品牌为引领,以安全、优质、绿色为基本要求,以注册农畜产品商标及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基础,以打造有机畜牧业为突破口,创建名、优、特农畜产品品牌。将农牧业品牌推动与“三品一标”发展相结合;农牧业品牌与草原特色、德岭山镇特点的农牧业发展相结合;农牧业品牌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牧业品牌与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及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农牧业品牌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相结合。
结合德岭山镇文化与产品特色,挖掘品牌自身内涵,设计具有本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品牌符号,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具体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包装等。培育和推广口感好、品质佳、营养丰、多抗广适新品种,集中培育打造“三大股”、“东牛犋”、“河套鸡” 、“边关鸡”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提升肉牛、肉羊、奶业、羊绒、草业等产业基础好的重点特色产业,避免初级农畜产品同质化竞争,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加快形成“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品牌发展良好局面,以品牌建设引领特色产业向品牌化发展。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农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积极创建合作社品牌,并在工商部门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突出重点产业,形成一批以品牌农产品生产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严格生产管理,规范农牧业品牌建设。
3.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和营销能力
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电台、互联网等媒体,构筑农产品品牌立体化宣传网络,大力宣传推介德岭山镇农牧产品品牌。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优质农畜产品品牌营销渠道,加强品牌市场营销,举办地方特色农产品展会,与区域其它品牌农产品进行联合推介、捆绑式宣传推广,提升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通过合理的手段对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及满意度进行强化,全力塑造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知名度。
帮助合作社、小农户与现代市场对接,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支持引导有市场竞争力、经营能力强、产品质量佳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在区内外主销区建设德岭山镇优质特色农产品形象店、直营店、专卖店。
4.建设多样化的农畜产品销售渠道
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培育壮大购销队伍,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社)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经营消费无缝对接,健全完善实体店与网点相结合的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推动农产品品牌与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延长农业品价值链,为品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利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方式,促进品牌农产品的传播和销售。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加快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运销大户建设恒温保鲜库、冷藏库。引导鼓励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经纪人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建立联系,在大中城市建立专卖店,专柜专销、直供直销,或与旗内外的各大型超市、学校灶膛、酒店等开展直销直供、按需配货,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5.构建农牧业品牌发展和保护体系
当完成品牌建设与宣传之后,要对已经成型的品牌实施保护,以维护产品品牌形象。积极开展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注重产地认证,防止外来农产品滥用品牌,以保持该品牌所特有的区域优势,维护品牌的市场形象。制定和完善德岭山镇农牧业品牌目录制度,把最具代表性、最具价值的农畜产品、企业品牌及产品品牌纳入德岭山镇农畜产品品牌目录,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加强对农牧业品牌保护和监管。此外,区域公共品牌还要定期对品牌使用主体开展品牌培育、品牌保护等知识培训,使其认识到品牌滥用、搭便车、假冒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提高他们的品牌意识和法制意识,切实保护品牌农产品的知识产权,防止发生地域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危机。
6.2农业科技与现代化体系
6.2.1特色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及种植技术
农作物品种对农业生产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是现代农业增产的核心,而特色优质农作物品种有助于提升种业竞争力。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把引用特色优质品种,推广新兴适用技术,作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关键来抓,对发展科技农业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德岭山镇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存在技术作用未充分发挥、价格过高和种植成本高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良种繁育和良种技术推广优势,精准施策,加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研究推广适合本地生产实际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耕作模式。紧紧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示范推广种植技术,加强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培训,全镇组织技术培训,指导群众推广种植农作物优良品种,实现协调劳动力、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机制、增加示范力度的解决策略。
6.2.2畜牧业新品种引进及管理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畜牧业,用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牧民素质,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按照“良种、良舍、良料、良法和规范化防疫”理念,积极引进畜牧业新品种,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深入推进畜禽品种改良,转变畜牧业传统生产方式,促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不断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以劣换优、以小换大,提高母畜、良种畜比例,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家庭牧场扩能升级。增强现代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6.2.3肉牛、肉羊颗粒饲料生产技术
以先进实用的肉牛、肉羊生产技术为依托,利用玉米秸秆作为资源,采用玉米秸秆生物颗粒饲料生产技术,根据肉牛、肉羊不同生长发育及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饲养要求,按照科学的配方,加入微生物菌,用特制的搅拌机对日粮各组分进行均匀的混合,将饲料与高温蒸汽混合调质后经过环模压制成颗粒。高温不但让饲料原料中的淀粉糊化,还能杀菌,减少动物的消化道感染。粗饲料和精饲料相互搭配,育肥羊精饲料比可适当提高。此技术不但做到优势资源的转化,促进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还能实现畜牧业持续增产增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社会效益明显。
6.2.4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也称为综合治理,是针对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而引发的“3R”问题[即病虫害的抗药性(resistance)、病虫害的再猖獗(resurgencn)、药剂的残留(residue)]提出的,考虑害虫种的种群动态及其有关环境,使用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与技术以尽可能地互相配合的方式,把害虫种群控制在低于经济为害的水平。同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经济、有用、安全、污染小和产生抗药性慢等长处。成功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病毒治虫、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等。生物防治是现在发展无公害出产的先进措施,特别合适绿色无公害蔬菜出产基地推广应用。
6.2.5废弃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技术
农作物秸秆是一类具有丰富氮、磷、钾及有机质养分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副产品。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废弃物资源化模式,采用“五化”综合循环利用技术: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技术、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巨大,应用前景极为广阔,有利于大力推动德岭山镇秸秆资源的大规模循环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德岭山镇秸秆主要种类有玉米和葵花,每年总量约29万吨,部分秸秆利用主要经过转化膨化饲料+微生物菌。采用“五化”循环利用技术利用玉米和葵花原料,不但能增加经济效益,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延长秸秆循环的链条,还促进秸秆物质的进一步循环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循环农业产业链。
6.2.6农产品加工新技术
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地,技术创新是实现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唯一引擎。农产品深加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并且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指出,提出了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四项重大工程。德岭山镇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着加工产业小且不强、加工技术较为落后、加工体系不完整、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标准不健全以及综合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要聚焦绿色引领、技术创新、培育主体、产业融合、园区聚集五大任务,加大协同创新和技术推广,集中攻克一批引领性、突破性、复合型关键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以培育主体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以产业融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以园区聚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积极引进便携式花生品质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高品质羊肉工业化加工技术全程解决方案、基于半脱脂花生加工技术的新型系列营养产品等技术、玉米联产加工技术,为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转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6.2.7绿色农业生产生物肥料、农药的生态应用技术
在土壤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化肥、农药零增长的政策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的施用次数及剂量,更要推进有机、无机、生物的结合,而绿色农业生产生物肥料、农药的生态应用技术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是长效、高效、低耗、无污染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更是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以动物、植物等有机物料为原料,开发高效、绿色、环保型化肥、农药新品种,通过工厂化微生物工程,形成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剂,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提高农药防治效果,实现有机、无机、生物相结合。
德岭山镇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面,要始终秉持生态环保理念,坚持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态制剂、饲用酶制剂和添加剂等产品与技术作为重点大力推进,通过农业生物药物(农业微生物制剂)的相关技术研究,发展新材料技术和农业污染的生态治理技术,开发一批环保型农药、肥药、动物益生菌和食品安全保护剂。在种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领域积极探索,以种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开发包括固体有机肥、有机生态液肥、增效剂在内的系列生态肥料,降低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的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增强废料、废渣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2.8特色农业(鸿雁、中药)栽培养殖技术
鸿雁养殖技术:养殖鸿雁的关键是选择好优良的品种和掌握鸿雁养殖及鸿雁常见疾病防治技术。根据鸿雁的生长时间,将鸿雁分为四个生长期,孵化期、雏雁期、中雁期、鸿雁期,每个阶段相应的养殖技术都不同。鸿雁繁殖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种群组建、繁殖场地、设备设施、繁殖日粮、种蛋收集、种蛋选择、种蛋保存、人工孵化、疾病防治等。在当地成立雁鹅养殖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进行养殖,促进鸿雁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立鸿雁种雁繁育场、商品雁养殖场、鸿雁饲草种植区、鸿雁训练场、鸿雁广场、生活服务区、会议室、鸿雁酒店接待区,开辟了一条集生态养殖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养殖之路。
中药栽培技术:中药栽培技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光照、土壤、地势等),选择适宜的品种,如德岭山镇兴丰村、胜利村有一处面积最大的沙地,该沙地水层浅,沙地四周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好,适合黄芪、枸杞、甘草、红果白刺等河套地区中药材,沙地中间适合种植梭梭树、白刺,林下种植肉苁蓉和锁阳。在栽培前了解这些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及产地分布,掌握这些中草药的植物学特性、栽种方法、管理、病虫害的防治、苗圃地的管理,以及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采收加工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繁殖、种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向村民推广中药栽培技术。
6.2.9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生态处理技术
1.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技术
(1)利用环保酵素发酵处理
农林废弃物:如农田的废弃番茄、西葫芦;果园的落果等,经过挑选洗净,经过发酵后可以制作环保酵素;环保酵素可以用来处理树枝、树叶、秸秆等垃圾,最后变成有机肥料。农村周边养殖场的粪便,经回收发酵处理后可以制作有机肥料;还可以作为干式厕所的基质。
(2)制成生物质成型燃料
将废弃秸秆(尤其是向日葵秸秆)压制成型燃料,采用生物质汽化炉燃烧供暖,替代传统取暖方式。在省钱的同时,还能废物利用,环保供暖。
生物质汽化炉既是锅炉又是灶;既满足了农牧民的生活习惯,又解决了采暖做饭问题;既处理了农牧废弃物,又洁净了生活环境;既给农牧民节省了开支,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3)沤肥
把瓜果皮、草木腐殖质、灰土等可腐烂分解的垃圾运送到田间地头,就地加入有益微生物菌或环保酵素液沤肥。
(4)塑料农膜的垃圾环保无害化利用
购置一部分新型环保垃圾焚烧炉进行示范,将农用塑料薄膜+粉碎后农林废弃秸秆挤压成颗粒棒,作为环保锅炉的燃料进行利用,同时,乡村废弃的塑料餐盒、方便面盒、塑料袋等废弃物也可以利用垃圾焚烧炉进行处理,既可以解决废弃物难以处理的问题,又可以利用锅炉烧水、取暖,做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2.农村污水环保酵素技术与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1)环保酵素技术
1)技术产品开发理念
环保酵素创新技术、创新产品的应用,使环保酵素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不仅从源头上减少垃圾落地量,而且将垃圾变废为宝,切实实现绿色、环保、健康、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2)环保酵素厌氧发酵专用菌种
一种新型的微生态活性菌剂,成分以厌氧菌群为主,形成了复杂而又稳重的微生态系统,产品加入了营养价值很高的营养剂和促生剂。同一般生物制剂相比,它具有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优势,无任何化学成份,无任何毒副作用,在应用上安全可靠。
3)发酵时间
发酵时间:一般酵素原料7天左右就可以发酵完全,比市场上其他酵素(3个月)发酵快。一些厨余垃圾及其它果蔬,根据需要最快可以在24小时发酵完成。
4)发酵原料
糖分、原料、水的比例是1:3:10,糖分可为红糖、白糖、冰糖、蜂蜜等,原料可为新鲜果皮、菜叶、水果,水为自来水(达到饮用标准)、纯净水、山泉水、地下井水等。
此外,由本单位研发的酵素菌包,能够快速发酵应用,节省发酵时间。30克/袋:3升水。
1)技术原理
依靠植物技术并利用一系列自然元素,如:不同的水文方法、用于匹配破坏污染源所需的微生物的植物数据库、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各种团聚体,充分利用生物、生理和化学元素一并分解、积聚、提取并挥发所有种类的污染物。
2)技术特点
运转就地取材,不需要能源;利用当地环境中的低成本原料和植物进行建设;营造一个不产生臭气而产生氧气和碳信用额的优美的生态花园;既适合小规模经营,也适合非常大型的污水处理工厂;将每立方米污水的处理成本降到最低。
3)经济优势
NBS的建设成本比相同出水水质的传统污水处理厂(WWTP)最高节省50%。
3.农村厕所生态技术
德岭山镇各村家庭厕所分为院内干厕和水冲两种模式。目前,已实施了400户“户改水冲”任务。而未改的村户,多为院内干厕。下一步其他家庭的厕所可以采用水冲和干厕结合的方式,设计免水冲微生物环保厕所,应用酵素环保技术加以解决。
院内干厕采用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将粪尿分别收集,尿定期收集使用,粪加草木灰使之干燥达到无害化处理,可作肥料施用。
将庭院厕所改装成建一池一桶(池),分别收集尿和粪便。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采用的基质来源与环保酵素处理的秸秆、树枝、树叶、锯末、稻壳、小麦芒等农林废弃基质,对粪便和尿液直接发酵,减少臭味,减少蝇蛆的危害。
规划保留改造现状部分条件较好的旱厕为水冲式公厕,其余的改为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在村庄的主要道路、大型公共场所、居住区内等地建设若干公共厕所,其服务半径在500米左右。旱厕所同样采用上述乡村家庭厕所环保处理的方式。
6.2.10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发展设施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手段,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综合利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大力普及与推广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德岭山镇应组织相关的专家人士,深入一线岗位进行指导,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快设施农业生产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相关人才的专业创新能力。
针对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开发构建轻简化生产装备体系,实现温室环境监测肥水灌溉智能化管理系统;播种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部分实现自动嫁接作业,温室内部生产物料实现半自动输送、搬运。提高关键作业环节的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显著提高人均生产管理面积与单位面积产出率,降低成本,最终提高经济效益。针对连栋温室的智能化协调运行,温室内部环境控制与肥水灌溉根据不同作物的栽培系统,实现自动控制与灌溉管理,人工仅完成智能化生产系统的管理、设备维修及个别机械难以完成环节的作业,基本上达到温室内部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在部分高水平企业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环境水肥控制系统、作业装备控制系统及生产资源管理系统集成运作生产,达到订单生产、病害预警、栽培速度调控的智能化、高效益生产模式。
6.3农业装备与信息化体系
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则是农业发展的有效助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德岭山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农牧业产业兴旺的助推剂。
德岭山镇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大力推广新装备、新技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借助信息化发展成果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推广节水灌溉、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生产、高效精准施肥施药等产地薄弱环节农业装备,满足不同经营规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德岭山镇农牧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6.3.1大力推广绿色高效设施装备和技术
德岭山镇应加快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水平,突破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加快高端农机装备的引进和推广应用,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推广新模式,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且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善设施农业生产环境,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协同发展,应用高效智能联合收获、无人农业系统等高端智能关键技术,引进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等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率先应用,如运用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大马力农机进行精准春播,借助卫星系统掌控耕多深、间距多宽,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
同时,加强老旧农业设施改造更新,推动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加快新能源机械使用,全面提升节地、节水、节能、节肥、节药、抗风、抗雪能力。因地制宜,科学利用荒山、荒漠、荒滩、盐碱地、戈壁,建设规模化高效设施种养业。
6.3.2农业信息化体系——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德岭山镇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业,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响应农业部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机制和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推进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全面提升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生产、质量监控、商贸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实现农产品“种讲良心、卖得称心、买可放心、吃能安心”。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快速反应、正确决策、及时指导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实现农业行政、生态经济管理零距离办公,农资、农产品零距离交易,农业资源、生态环境零距离监测,技术推广、农民培训零距离见面,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技含量、信息含量和整体效益。
6.4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6.4.1落实政策引导融合
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财税、金融、保险、投资、科技、人才和用地用电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细化实化工作举措。组织实施好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促进产业兴村强镇和信息进村入户,扶持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能让更多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融合发展主体。
6.4.2创业创新促进融合
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创新,以返乡下乡本乡创业创新人员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融合利益共同体;以科技人员、企业家、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人才等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融合发展相关项目;以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农村创业创新成果展览展示等为载体,选拔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创新标杆和代表人物;以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为平台,为创业创新主体提供场所和高效便捷服务。
4.4.3发展产业支撑融合
通过政策推动、企业带动和项目引导,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比例,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能力。通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导第三产业逐步实现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服务规范化,拓宽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同时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格局,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6.4.4完善机制带动融合
以保底收购、保底分红、利润返还、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支持企业将资金、设备、技术与农户的土地经营权等要素有机结合,推动价值分配向上游农户倾斜,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支持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产品营销、商品化处理等服务,带领农户发展新产业,增加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机会,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并与现代农业对接的能力;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户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共同研发、成果转化、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6.4.5加强服务推动融合
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投资贸易、展示展销等平台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人才对接等公共服务;加快制修订一批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和提升自律能力;完善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开展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指导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的合作,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信贷支持力度。
农业全产业链融合重大工
1.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产业园、工业园等,打造升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到70%。
2.农产品冷链保鲜工程。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改善冷库、保鲜库、冷藏车等基础设施,到2022年建成一批农产品保鲜冷库,标准化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车保有量稳步提高。
3.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工程。建设改造直接服务农户的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提升农产品分等分级、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物流等能力。到2022年建设和改造一批田头市场,促进乡村流通体系现代化。
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开展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先导区创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围绕挖掘优质农产品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到2022年建成300个以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30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探索多种模式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5.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扩面行动。支持产业园在更高标准上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以优势特色产业为纽带,发挥要素集约集聚、技术贯穿渗透、市场互联互通、主体协调统筹等优势,到2022年创建认定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6.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培育壮大乡土经济、乡村产业,实现以产兴村、产村融合,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和水平,到2022年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强、产品优、质量好、功能全、生态美的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
6.5安全保障体系
6.5.1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水土资源保护。加强重点区域耕地保护,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发展节水农业,加快实施东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2.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新一轮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工程。稳定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合理布局草原围栏和退化草原补播改良,开展毒害草、黑土滩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加强黄河沿线自然湿地保护,综合治理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在粮食主产区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提升防护林体系综合功能。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示范。在种养密集区域,创建一批示范县,完善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设施,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6.5.2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
改善动物疫病控制净化设施,强化外来动植物疫病虫害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建设草原生物灾害监测点、草原火灾监测点和草原固定监测点,完善区域性草原生物灾害防治站、防火站和雪灾防灾设施,加强草原火险预报预警。建设区域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提高快速救援、维修和作业实时监测能力。建设森林防火大型装备队伍、风力灭火机械化队伍、以水灭火机械化队伍。
6.5.3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强化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改善监管条件。(2021~2025四控园区)
6.6农业政策体系
6.6.1加大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支持力度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支持有机肥、高效新型肥料、低毒低残留农兽药、绿色防控产品研发和推广,建立一个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全程绿色防控试点,畅通种养循环渠道。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范围,继续支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支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发适用于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保险品种。支持先进适用绿色农业节水技术研发与推广,促进信息技术在灌区建设与管理中的推广应用。
6.6.2强化用地等配套政策保障
完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仓储、加工、农业机械停放等方面的用地需要。新型经营主体用于经营性畜禽养殖、工厂化作物栽培、水产养殖以及规模化粮食生产的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的用地,可按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将集中连片整理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规定用于完善规模经营配套设施。支持发展农业托管服务、农田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
6.6.3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保障领域,建立健全与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涉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整合优化农业建设投入,鼓励采取投入补助等方式实施建设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主导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垦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调整优化农业补贴政策,逐步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绿色增产技术所需机具补贴力度。完善结构调整补助政策,继续支持粮改饲、粮豆轮作,加大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支持力度。健全生态建设补贴政策,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标准,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有机肥增施和秸秆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
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对稳粮增收作用大的高标准农田、先进装备、设施农业、加工流通贷款予以财政贴息支持。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实行贷款优先等措施。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推行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
加大保险保障力度。逐步提高主要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扩大畜牧业保险品种范围,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
6.6.4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调整完善花生、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继续推进生猪等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合理确定调控品种和调控工具。改革完善重要农产品储备管理体制,推进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完善吞吐调节机制。发展多元化的市场购销主体。稳步推进农产品期货等交易,创设农产品期货品种。
第七章 现代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
7.1草原生态保护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草原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显著加强,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德岭山镇应的牧草生态工程已取得一定的生态生产效果,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修复草地、家畜、人和谐发展的草原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让草原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德岭山镇将继续实施牧草良种繁育工程,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的草种繁育体系,扶持壮大原有牧草种子生产基地,积极培育野生乡土牧草种子抚育基地。根据镇域不同区域农牧业现状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在生态脆弱区限制放牧或围栏封育,种植半灌木和饲用灌木,播种抗旱、耐贫瘠的牧草品种,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在盐碱地积极推广种植紫花苜蓿、巨菌草、绿洲一号、大麦草、碱茅、大麦草耐盐碱牧草;在弃耕地和中低产田改造中,推行粮草轮作,种植豆科牧草,培肥地力;在家庭农场中发展优质人工草地,引进优良牧草品种,推广套种、混种、“林禽+林草”等方式,发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循环模式。积极响应“粮改饲”的要求,将废弃农田、中低产农田改造为粮草轮作。同时,在保护好草原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草原的景观效应,引导农牧民发展草原旅游等生态产业。探索草原生态修复产业化发展,鼓励农牧民以个人、合作社的形式参与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让农牧民在生态保护修复中获得更多收益。
7.2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项目
从2017年起,农发项目资金将重点用于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建设, 项目主要扶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项目建设。以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德岭山镇将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建立生态畜牧业产业园,合理规划布局,逐渐加大生态牧场的改良工程,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将石哈河与摩棱河山区段建成生态畜牧业循环农业产业园区。调整养殖结构,发展“畜-草-农”生态循环农牧业经济模式和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利用养殖场的粪便对周边的盐碱地、湿地进行改良生态修复,种植优质牧草,如饲料桑、籽粒苋等。同时,与养殖场自身的农场基地组团,将种植的玉米、葵花(盘)、西葫芦(皮)等种植业的废弃物加以利用,制成养殖场的膨化饲草、打捆饲草、颗粒饲料,用于养殖业,养殖业的粪便再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变成生物有机肥,归还种植基地,形成一个“种植(秸秆)—养殖—生物肥料(粪便+微生物处理)还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7.3现代农产品加工园项目
德岭山镇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新政办发〔2018〕147号)精神,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根据要求,到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进一步提高。德岭山规模化的农产品加工业有苏独仑嘎查生产加工园和甜椒脱水蔬菜加工厂以及小型米面加工厂等,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发展村办、社办(合作社)的特色农产品精准型(手工作坊、石碾、石磨类型)加工车间、农产品加工厂,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牧产品加工业,壮大升级苏独仑邦联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义堂红食品加工园区,建立大圣村农副产品加工区、胜利村畜牧肉类联合加工区、胜利村晨羊牧业禽类联合加工厂等加工园区,提高当地乡村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7.4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项目
从2019年起,根据《财政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财办建〔2019〕69号)、自治区商务厅 财政厅《关于上报〈内蒙古自治区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实施方案〉的报告》(内商建字〔2019〕357号)扶持条件。重点扶持“订单农业主体、产销一体主体、股权投资合作主体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支持内容为:
(一)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
1.建设或改造产地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配备产后清洗、加工、预冷、烘干、质检、分级、包装、冷藏等设备;
2.自建、合建产地移动型、共享型商品化处理设施。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
1.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配备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温度监控等冷链设施设备;
2.建立覆盖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3.建立内蒙古优势产区与国内主要消费城市的冷链物流体系,内蒙古优势产区建设汇转仓,主要一线消费城市建设异地仓,建立自有冷链运输车队。
7.5“十四五”期间新增现代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德岭山镇实际情况,将现代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分为绿色高效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物流园和休闲农业(产业融合)五大类,计划总投资62630万元,其中农牧业产业重点项目投资59830.00万元,新增中小型项目100个,计划投资2800万元。
此投资预算不包括规划区乡村已投及乡村产业其它投资。投资主体有企业、有合作社、有家庭农场、有农户、有村集体、有联合体、有政府财政资金等多渠道。
8.2综合效益分析
8.2.1 生态效益
德岭山镇现代农牧业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种养结合,逐步实现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理想模式,做足特色,做精品质,把农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生产中力求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措施,畅通种养循环渠道,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绿色发展引领区域经济,不断提升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8.2.2 经济效益
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14212.9万元。通过一二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德岭山镇的传统农业将逐渐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轨道,经济增长方式将得到极大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势头。
8.2.3 社会效益
1.促进产业兴旺,落实质量兴农
(1) 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通过德岭山镇现代农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完善农产品产加销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价值。
(2)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引入企业负责农牧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能充分发挥规划区良好的农畜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按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通过发展旅游,吸引农民回家开办农家乐、手工作坊,增加就业岗位和农民收入。让“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一目标在此开花结果。
2.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通过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进一步提升德岭山镇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建成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幽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社区、美丽乡村,促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提高特色产品知名度,提升区域品牌形象
随着游客的增多,“中国鸿雁之乡”的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随之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
第九章 保障措施
9.1风险规避
9.1.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包括自然资源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两个因素。自然资源风险就是所需要利用的土地、气候、水源、地里位置等方面发生变数后带来的风险,而自然灾害风险就是自然灾害,比如干旱、洪涝、冰雹等等。近年来,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农业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我国农民利益和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抗自然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融资型风险转移方式,与政府救助和社会捐赠这两种或有无偿融资方式相比,资金来源具有更好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充足性。
9.1.2市场风险
农业市场风险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需求的多变性、预测的偏差性、政策的变动性,并具有长期性、阶段性、连锁性等特点;其成因主要包括价格调节滞后、市场信息不畅、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等。可通过完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发展期货交易等途径规避农业市场风险。
9.2.3技术风险
农业技术风险是指农业技术采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就是反应科技成果在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中,由于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农户在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或背离而蒙受经济损失。在农业技术应用风险管理中,应该建立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户的多元结构管理模式。政府应做好建立农业技术应用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尝试开办农业技术应用保险,追加技术应用补贴信贷,提供完善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户应对农业技术有理性认识,既要看到风险,也要看到可能的收益,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增加驾驭技术风险的能力,积极与政府提供的技术风险管理措施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减轻技术风险。
9.2.4安全风险
经过多年努力,虽然我国主要食物品种合格率达到95%以上,但与居民消费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个别地区农产品不合格的比重较大甚至出现反弹现象。此外,农兽药、重金属及有毒微生物超标,导致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也常常因质量问题引发一些贸易争端。发展高科技农业是有效防范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应加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攻关,以适应新时期农业与食物安全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特别要加强食物有效供给的技术瓶颈研究,加强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等。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旨在及时准确地发现农产品供应阶段潜在的隐患,进而能够为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客观、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评估,是为了使大众能够更好的熟知农产品当前存在的质量风险以及农产品质量问题能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稳定社会舆论。
9.2保障措施
9.2.1加强组织领导
德岭山镇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积极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任务,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制定推进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实施推进行动的目标思路、重点任务、进度安排、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整合资源力量,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环境。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推进规划任务的组织落实、跟踪调度、检查评估。各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9.2.2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健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体系,推动投资方向由生产领域向生产与生态并重转变,实施并健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农机具购置补贴、动物疫病防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等政策。积极利用财政资金做好农牧业良种繁育、基础母畜扩群、动物防疫及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工作,补贴对象向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支持优化粮饲种植结构,开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粮豆粮草轮作;支持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生物炭改良土壤、积造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支持推广使用高标准农膜,开展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善优质安全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等激励政策,落实税收政策,推行第三方运行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等方式,引导各方力量投向农村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切实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
9.2.3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畜禽良种工程建设,支持畜禽新品种创新和良种繁育基地,对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的畜禽种质资源库(场)、品种性能测定站等项目予以支持,提高良种化程度和草食畜牧业整体效益。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增强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实施草食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试点,推广高效实用草食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强化典型示范引导,推动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9.2.4强化金融保险支持
探索采用信贷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农牧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支持,推动解决规模种养殖场户和屠宰企业贷款难题。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等制度,加大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奶牛政策性保险,探索建立肉牛肉羊保险制度,逐步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9.2.5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德岭山镇应加强现代农牧业的科技工作,集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力量,加强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草地综合治理、优质饲草料种植与加工等核心技术与设施装备的联合攻关和研发,突破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开展技能服务型人才培训,提升基层技术推广骨干的服务能力,提高基层推广机构和人员的能力素质。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在现代农牧业发展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给予奖励;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辐射带动示范效应,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生产经营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依托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和人才培训工程,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高等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等培训渠道,培养农村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9.2.6健全产业监测预警体系
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推进以决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教育信息等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生产和市场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科学数据采集系统,完善国内产品生产成本收益监测、国内与国际市场信息监测、市场风险预警和信息发布制度,编制全国农牧产品价格与质量指数,定期发布价格、质量和交易等市场信息,科学引导消费,确保经营主体合理安排生产。加强信息队伍建设,重视信息网络人才培养和利用。加快建立完善农牧产品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互联网+”与经营实体结合,将大数据、云存储等运用到农牧业全产业链条风险追溯监管工作中,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增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9.2.7强化法制保障
德岭山镇政府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工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规范开展农业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农牧业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促进依法护农、依法兴农。强化普法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贯彻农业法律知识,增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同时,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效果的监测与督察,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及损害赔偿制度。
9.3建设时序
根据德岭山镇“十四五”期间现代农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在全面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工作的前提下,科学地把握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各项扶持政策,规范化开展现代农民业产业项目安排,积极主动申报以乡镇为主体或农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扶持资金,积极落实规划中的农村农业现代农牧业产业项目。
委托单位: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北京华夏健业生态农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