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巴彦淖尔市政务公开平台
索引号 WHLYGDJ/2023-05765 效力属性
发布机构 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文  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3-06-07
关于对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 第11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发布人:马伟 发布时间:2023-06-07 点击量:5 字体:

 

萨仁高娃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发掘、利用和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政府扶持非遗保护工作情况

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纳入《巴彦淖尔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巴彦淖尔市关于培育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巴彦淖尔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强镇、百强村、千强户”示范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两个打造”实施方案》等工作内容中,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和推进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截止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44项(含拓展项目12项)、市级303项(含拓展项目45项)、旗县级315项(含拓展项目54项);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55人、市级365人、旗县级435人。自公布自治区级文化艺术之乡11个、市级文化艺术之乡27个;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3个;乌拉特中旗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乌拉特前旗的芦苇画项目被自治区公布为全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分别被命名为2018-2020年度“全区河套民歌艺术之乡”和“全区乌拉特民歌、爬山调艺术之乡”,公布了第一批巴彦淖尔市非遗传习所21个、非遗传承基地22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6个、研培基地8个。乌拉特前旗草编项目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自治区“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案例,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案例入选自治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覆盖全市7个旗县区70个乡镇(街道),出动普查人员697人次,全市备案登记非遗项目资源1021项和传承人335名,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图片和影像档案336盒(含电子档案76卷),图片资料近3000张,音频资料35个,视频资料86个。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二、非遗宣传展示工作情况

2022年巴彦淖尔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举办了我爱祖国·同唱国歌”活动、文化旅游志愿者诵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践行“四力” 喜迎二十大“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 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采访行动、“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巴彦淖尔市非遗主题摄影图片展、巴彦淖尔市文物古迹图片展、阴山岩刻申遗图片展、“匠心传承·融合创新”巴彦淖尔市第二届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大赛、巴彦淖尔市非遗传统手工艺和文创旅游精品展、巴彦淖尔市第三届工艺美术家大师评选活动以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非遗购物节活动、“云游非遗”、各旗县区联动展示展演等70余项活动,为期一个月,活动现场我们发放了旅游消费代金券10000张,价值20万元。各旗县区同时开展了各类宣传展示活动,全市各地各部门期间共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传传单15000余份。此次活动将由全市七个旗县区多点呼应、互相联动,开展七大系列70余项非遗体验活动,生动展示巴彦淖尔现代生活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成果,在重温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助推非遗文化的活化与传承。近年来,我们共组织举办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巴彦淖尔市非遗图片展、传统祭灶、祭火活动、那达慕等形式多样的专项非遗保护展示展演活动200余项次,通过抖音、快手等线上直播平台,对宣传展示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并在非遗保护机构微信公众号线上平台,推送非遗宣传、展示、法律法规等内容信息,线上线下服务近300万人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培训80余次,培训传承人5000多人次。

三、非遗资源利用情况

(一)非遗品牌建设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强广大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乌拉特前旗围绕“讲好前旗故事、打造前旗名片”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品牌乌拉特建设”。通过提炼创新民族艺术精品,举办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乌梁素海冰雪节等活动来展示乌拉特民族文化独有的文化魅力,提升乌拉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并入选“2017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和2020 年度中国旅游影响力节庆活动案例。五原县着力打造河套民歌“名片”,大力开展河套民歌展演活动。组织河套民歌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四进”活动,确保河套民歌展演有组织、有经费保障、有展演计划、有活动场所、有活动记录。通过河套民歌展演“四进”活动,积累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挖掘培养年轻后备人才,让河套民歌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经常性、不可或缺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非遗产业化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进行生产性保护方式探索,开展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和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开发。近年来组织举办了两届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基层搭建了非遗文化产业交流平台。组织成立了巴彦淖尔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00余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5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乌拉特泥塑、河套剪纸、芦苇画、葵花粘贴花、香柏木根雕、乌拉特铜银器制作、乌拉特玉雕、乌拉特服饰、戈壁石粘贴画等一批非遗保护项目,在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开发了新产品,在全区连续举办的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屡获大奖,走出了一条以商品养精品的路子,为我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生产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同时,我们不断探索全市非遗实训基地建设,拟形成“工作站+设计研发+营销推广+职业院校+工作站分站”网状矩阵,培育并推介民族传统工艺品牌,支持传承人和设计、研究人员开展驻站合作和对话交流。推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就业增收结合,扶持1个贫困旗县传统工艺项目,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模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乌拉特中旗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生产园区为传承人和农牧民免费提供场所,2018年建立乌拉特中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来,已培训爱好民族手工艺技术人员120余人,文化产业户硕彩珠宝加工文化有限公司、卓源艺术培训学校和玉之源文化有限公司协商签订了对农牧民贫困户免费培训玉石加工、铜银器制作、皮具加工和石画制作手工艺技艺,培训合格可留厂工作,零风险,使部分农牧民通过传统手工脱贫。

乌拉特后旗牧民手工艺文化产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乌日德艺术培训学校等研修基地继续通过乌拉特玉雕、红陶泥、呼麦及陶布秀尔等项目的研修培训展览活动的同时与区内外高校、职业院校合作,邀请专家团队进行传统工艺产品再设计和改造提升,通过电商企业争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销售传统工艺产品,促进就业增收。乌拉特前旗的区级非遗就业工坊芦苇画项目已培养300多名学生,传授制作技艺,初学入门和设计提升两大块,部分学员被招聘为公司职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三)非遗推动文旅融合

我们印发了《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申报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并公布了第一批巴彦淖尔市非遗传习所21个、非遗传承基地22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6个。在河套非遗小镇组织开展了两届巴彦淖尔市非遗美食季展销展演活动,精准对接消费者对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启动了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很好地推动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举办了2020首届“天赋河套·巴彦淖尔礼物”优秀文化和旅游商品评选大赛。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服饰和蒙古族配饰代表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巴彦淖尔市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玉雕和皮雕培训班,培训150多人次。在义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头饰和《阿拉坦汗》玉雕荣获优秀奖。

(四)非遗创新性现代化营销平台建设情况

我们积极打造非遗线上营销发展优势,积极打造现代化营销平台,借助互联网平台以直播带货形式,营销衍生品,包括设计、生产、包装、宣传、推广等程序形成产业链一条龙服务,通过研创文旅产品和推广,为创业和乡村振兴提供“非遗力量”。2021年,芦苇画、葵花粘贴花、乌拉特玉雕、乌拉特服饰、戈壁石粘贴画等非遗项目,通过拼多多、抖音、快手、闲鱼等线上电商平台设立了61个账号,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特色文旅产品投入旅游线下市场,参与产品有30种,年销售量达到800万左右。乌拉特后旗在乌拉特传统手工艺基地(乌拉特后旗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了电子商贸服务区,主要是直播平台、农副产品推广销售、3D设计、商贸企业等创业实体,并组织举办了乌拉特后旗残疾人奥运花束制作培训班、毡绣培训、玉米秸秆画制作培训,为更好传承手工技艺提供展示及就业创业的平台。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注,衷心期盼您今后给予我们工作上更大的支持与帮助。

 

 

                     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2023年6月7日

 


关闭 打印 下载